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背后的故事:一场跨越年龄的诗意送别
修如讲诗词背后的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两位性格迥异却惺惺相惜的诗人,在黄鹤楼上演绎了一场流传千古的送别。这便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场情谊的见证。
李白与孟浩然初次相遇时,李白年仅28岁,孟浩然已40岁。当时的孟浩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是诗坛备受敬仰的前辈,而李白尚在漫游求仕的途中。但年龄的差距并未阻碍两人的相知——李白仰慕孟浩然的洒脱与才华,孟浩然则欣赏李白的狂放与诗意,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
公元730年春,孟浩然决定乘船东下广陵(今扬州)。得知消息的李白专程赶到江夏(今武汉),在黄鹤楼为好友践行。三月的长江畔,烟花似锦,柳絮如烟,黄鹤楼在薄雾中更显巍峨。李白目送孟浩然登船,船帆渐远,最终消失在碧空尽头,唯有长江水滚滚东流。此情此景触动了李白的诗心,他挥笔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场送别之所以动人,不仅因美景与离愁的交织,更因两人情谊的纯粹。孟浩然一生淡泊名利,曾因醉酒错过刺史韩朝宗的举荐,却毫不后悔,只求快意人生。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高度契合。李白在《赠孟浩然》中直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兄长的崇敬。
而黄鹤楼作为送别的地点,也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这座始建于三国的名楼,在唐代已成为文人雅集、送别抒怀的胜地。李白选择在此送别,既是对友人的珍视,也暗含对孟浩然“乘鹤而去”般洒脱人生的向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盛唐文人精神的缩影。它展现了诗人之间超越世俗的情谊,以及对自由、理想的共同追求。如今,每当人们吟诵这首诗,眼前仿佛仍能浮现那个烟花三月的清晨,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上举杯,江风拂过他们的衣袂,将一段诗意的离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