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背后的故事:一场跨越年龄的诗意送别

booxun1个月前 (08-04)知识百科3

修如讲诗词背后的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两位性格迥异却惺惺相惜的诗人,在黄鹤楼上演绎了一场流传千古的送别。这便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场情谊的见证。


李白与孟浩然初次相遇时,李白年仅28岁,孟浩然已40岁。当时的孟浩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是诗坛备受敬仰的前辈,而李白尚在漫游求仕的途中。但年龄的差距并未阻碍两人的相知——李白仰慕孟浩然的洒脱与才华,孟浩然则欣赏李白的狂放与诗意,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交。


公元730年春,孟浩然决定乘船东下广陵(今扬州)。得知消息的李白专程赶到江夏(今武汉),在黄鹤楼为好友践行。三月的长江畔,烟花似锦,柳絮如烟,黄鹤楼在薄雾中更显巍峨。李白目送孟浩然登船,船帆渐远,最终消失在碧空尽头,唯有长江水滚滚东流。此情此景触动了李白的诗心,他挥笔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场送别之所以动人,不仅因美景与离愁的交织,更因两人情谊的纯粹。孟浩然一生淡泊名利,曾因醉酒错过刺史韩朝宗的举荐,却毫不后悔,只求快意人生。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高度契合。李白在《赠孟浩然》中直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兄长的崇敬。


而黄鹤楼作为送别的地点,也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这座始建于三国的名楼,在唐代已成为文人雅集、送别抒怀的胜地。李白选择在此送别,既是对友人的珍视,也暗含对孟浩然“乘鹤而去”般洒脱人生的向往。


《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盛唐文人精神的缩影。它展现了诗人之间超越世俗的情谊,以及对自由、理想的共同追求。如今,每当人们吟诵这首诗,眼前仿佛仍能浮现那个烟花三月的清晨,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上举杯,江风拂过他们的衣袂,将一段诗意的离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文章

白居易最忧伤的一首诗,经历过的人才能读懂,读一次哭一次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能在人海中相遇,本就是一种缘分。但有些人来到你的生命,留下了难以遗忘的温暖,却无法陪你走到最后。正如大唐诗人白居易,世人皆知他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是大唐最潇洒、最乐天的诗人,但你可知...

正反妙镜

想必读者还记得,《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有这样的情节:贾瑞被王熙凤所迷而难以自持时,跛足道人出现了,他借给贾瑞一面宝镜,嘱咐他要看反面的骷髅不要看正面。道人本想以骷髅“...

杜甫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有人喜欢李白的浪漫潇洒,也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顿挫,关于两人谁是“诗坛一哥”的争论,千年来都没有定论。虽然后世经常有人为这两位争吵不休,但是在杜甫的心中,李白一直是他的偶像。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两人第...

李煜和苏轼各写下首《蝶恋花》,都有千古名句,到底谁更有水平?

说苏轼是宋词一哥,想来持不同意见的人应该不会太多。苏轼写词能婉约、能豪放,在两宋文人中,论单篇实力辛弃疾、李清照等人或许有些作品能与之相媲美,但论整体实力,他们都是难与苏轼相比的。而放眼千年文坛,如果...

「诗词考辩」早朝大明宫王维、岑参、杜甫谁的和诗最好?

至德二年一个寻常早朝,曾为玄宗拟传位诏书的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办主任)贾至心血来潮,给朝廷两省官员们写了一首诗。盛唐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位诗人皆有和诗。谁写的最好呢?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伯仲。 首先从诗...

腊八节|一起来读读有关腊八的诗词吧!

腊八,即农历初八。这一天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春节临近,年味是越来越浓啦!在冬日里喝着暖心腊八粥的同时,不妨也来品读一些有关腊八的一些经典诗词。在古代,以腊八为题材的诗词可是着实不少……《腊日》【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