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论语》13.29“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好人(在位,)教导百姓七年之久,也能够让他们作战了。”
【解读】
善人——好人,君子。
教——教育,教导,教诲,教化。
民——老百姓。
即戎——上战场作战。即,就;戎,兵戎。
本章中“教”有“教育,教导,教诲,教化”之意,但孔子说的“善人教民”显然并不是指让“善人”当“教书先生”。韩非子提“以吏为师”,怕就是脱胎于孔子的“教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打仗是大事,哪怕是“善人”执政,也要经过长期的准备,故此有“七年”之说。古人约言数字,常举奇数,如一三五七九。此处“七”并不实指,但也不同于“三”、“九”这种虚指“久”的用法,“七年”就是“大约七年”、“七年左右”的意思。
“即戎”可以译为“上战场打仗”,其实让老百姓上战场打仗并不难。比如周灭商时,牧野决战中,商纣王就武装了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诗经·大明》 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上战场打仗的人如树林一般!何须“善人教民七年”?
所以,孔子说的“即戎”并不指普通的“上战场打仗”,而是在物质准备,军事训练之外还有钢铁意志的“上战场打仗”。夫子朱熹解读说:“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
我不知道如何解读得更形象、更生动,大家去了解一下抗美援朝,或许更能体会什么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