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人教社回应来了

booxun1个月前 (08-10)知识百科6

到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近日

网友们因为一篇课文

将相关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古文

但最近不少网友发现

自己背课文一直都背“错”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一段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不少网友背的是

“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原文到底是“斯”还是“是”?

许多人翻出压箱底的老课本求证

打开一看,傻眼了



有网友翻出了

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

“人教版”语文课本

发现课文中都是“是人也”


记者也找来语文老师求证

目前杭州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

该课文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原文用的是“是”



曾有媒体发布调查

结果显示

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

记忆中是“斯人也”



当现实的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你的记忆却是“斯人”时

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之外

有没有一种冲动

想要穿越回到自己的中学时代

去翻翻当年的语文书



网友们更是不淡定了

绝大多数的“70后”、“80后”

都信誓旦旦地表示

自己所学就是“斯人”

也有少数“90后”、“00后”表示

课文就是“是人”



如果是“是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记忆偏差

如果是“斯人”

为什么又在课本上找不到?

不少网友发出疑问

更是引发了关于各个年代集体记忆的热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称

该社从1961年以来

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不过“斯”和“是”两个字

都表示“这”的意思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也有网友进行了查证

人教社版语文教材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

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版本

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

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 注)

均为“是人”


▲《孟子》。图片来源/网络


▲《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图片来源/网络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刚

专门从事《孟子》学史和《孟子》传本研究

他非常肯定、万分自信地表示

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说

“是人”是对的


既然“是人”为真相

那为何“斯人”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王耐刚解释说

因为“是”与“斯”二者同源

意又相近

很有可能就是民间口口相传

产生了偏差

因此

无论是“是人”还是“斯人”

从意思理解上都是对的

即为“这个人”

从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上来说

两者皆可

但从背诵经典的角度

则必须为“是人”


对此

有网友才有不同猜测

可能是受部分教辅和电视节目的影响:



也有网友指出

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

也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

与史实不符



有专家认为

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

和心理暗示有关

“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

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而且人们常常受到诱导提问的影响,

重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


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70后”、“80后”们

在平行时空里被替换的共同记忆

或许会被“90后”、“00后”们

正确的记忆所替代

但这样的考证与探讨

何尝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过程


来源:央视网

相关文章

有关送别的20首诗词,都是经典

1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 送...

孟浩然《过故人庄》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

品读《秋兴八首》梦回大唐 看杜甫笔下的“秋” 每依北斗望京华

秋天,金风送爽,瓜果飘香,本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然而在李绅的笔下却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秋天,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本是一个充满喜悦的浪漫季节,然而在曹丕的笔下却是:...

古诗词赏析:《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感谢阅读!您的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注释】(1)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

小学语文常考的古诗词默写填空,收藏给孩子背熟,期末考试不丢分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文言文也逐步走入了小学的教材,而文言文和古诗词一样都是一个典型的送分题,他需要孩子们花时间去记,只要你能够记住考试这类型的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送分题。随着这些年小学语文的教学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