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词|李白《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全文)
长相思
【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即蟋蟀,俗称“蛐蛐儿”。
金井阑:精美的井上阑干。
微霜:薄霜。
簟(diàn):竹席。
帷:帐幕、窗帘之类。
青冥:天空。
渌(lù):水色清澈。
关山:关隘和山岳,指途中的阻隔。
译文
在那遥远的长安有我思念已久的伊人。
秋夜里,蟋蟀在井边悲鸣,如泣如诉,霜风凄紧,凉透竹席。
孤灯昏暗,相思绵绵,愁肠欲断。卷起窗帘,仰望明月,独自空长叹。美人如花,却远在云外。上有青天幽远,下有渌水汹涌。天长地远,梦魂也难飞渡关山。悠悠相思绵绵不绝,令我肝肠寸断。
赏析
好一个情种,长安美人果真一如花少女吗?非也,古人惯以美人比君王,太白所思念的是当朝的皇帝唐玄宗,入仕之心迫切,昭然若揭。此诗写于李白被谗出长安后的感伤之时,借痴男失恋情词,寓政治机遇丧失的痛楚,但遣词委婉,怨而不怒。
但据诗人生平志趣来看,此诗与其说是对故君的眷眷系念,勿宁说是对个人政治理想幻灭的无限悼惜。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他居处并非不华贵,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
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