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至死不肯再归曹营?绝大多数人破不了此案
陈宫为什么背叛曹操?揭穿汉末士族利益与人性黑暗的博弈!
开头就有人不服,这问题十几年来炸翻无数三国粉圈。有人说陈宫忠义凛然,厌恶曹操屠杀徐州视为不仁;也有人搬出“捉放曹”的兄弟情分,认为陈宫对屠戮无辜过不了心里这道坎。更离奇的版本,直接贴上“忠君爱国”光环,说陈宫眼见曹操露出篡逆野心,才不得已倒戈。到底是谁看的是真历史?这些说法都没憋着劲细琢磨。要不,重新梳理下那段乌烟瘴气的局面,再看陈宫反曹的动机,究竟能不能说得通?
192年,兖州刚翻天,刺史刘岱死在乱军中,曹操受哥哥坚托临危上任。东郡东武阳士族出身的陈宫,头脑灵,圈子广,人脉深。多年前就混迹名士沙龙,新来的曹老板当然得把他拉进核心圈。陈宫主动递话,提议曹操以兖州为根基,大胆吞并无主地。能不能当上兖州头号诸侯,全看本地士族谁给开门——这里的利益算计,比面上讲的忠义天命复杂千百倍!
局势瞬间变天。凭借陈宫游说,加上鲍信、张邈、许汜、王楷等地方土豪力推,曹操顺利登顶兖州老大。可每一桩长官就职仪式背后都是“你替我清了黄巾这帮山里匪,我给你一张开疆辟土抢地皮的铁饭碗”。士族要的是安全、收益和阶层地位,谁真把你曹老板当救世主?够天真。
半年光景,曹老板玩命打黄巾,几度命悬一线,靠得还是鲍信拼命相救。不见得是真能征善战,曹操一仗没打赢,倒是命硬。奇迹来了,青州黄巾军主动写信求降。曹操顺势收编,敌变友,一口气271000余口中精锐亲兵三万,成了日后名震全国的“青州兵”!
三十万“编外人员”忽然变嫡系,庞大的黄巾集团腾空空降本地。想想撒配到各处的农场军屯与未来的土地分配,兖州士族们的心理防线崩了。尤其,青州黄巾“且战且耕”,军田土地一拨再拨,他们的后代还搞世袭。陈宫、张邈、王楷、许汜,这票本地大族拧成一股绳,背后非议不断。这时候,真正的“利益蛋糕”到底落在谁手里?曹操还是土著们?
据《三国志》记载,青州兵“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历史细节不止是寥寥三字。很多人误以为招降军队靠感化,靠理想。换个角度看,收编黄巾军的本质是利益交换和风险转移。曹老板自己盘算得清楚,屯田制、减免税负、世袭优待、编制直辖——每一条都是为抓住这支部队的死忠效忠。如果说后来的“军户制”是明清之困,那曹操算是开了历史先河。青州兵在他手里称王做祖,兖州士族的后院直冒烟。
值得玩味的是,曹操作为外来干部,本地士族骨子里从没接受他为“家里人”。当初联手拉他入主兖州,只是想借刀杀敌。一旦曹老板“分蛋糕”的方式触及本地既得利益,反目成仇立刻就有了现实理由。陈宫从“全力拥戴”到“密谋颠覆”,时间点选得精妙,正是曹操青州兵编成之后。其反转速度,跟后世股民抛盘一样干脆利索。
有人笑,“士族们不过就是点小心思?”远比你以为的深。边让、许汜,士族出身,一个个因“不服曹操胳膊肘往外拐”丢了脑袋。看似傲慢,实则利益受损。士族联盟无法接受曹操引进庞大的“外来流民”,还把土地分走,士子地位被削弱,一帮功臣沦为看客。
但光利益说事还不够。陈宫,也不是单纯的自保。扑面而来的政治现实感让他早就觉察到异样。曹老板成天和谯县自家亲信、颍川文官玩得火热,像陈宫这票早期“投资人”却被边缘化。眼看本来以为能坐享其成,反变成随时被“优化掉”的落水狗,只能赌一把换一条退路。“自疑”这个词很玄妙,史册只轻描淡写带过,无外乎早有阴谋,日夜联络张邈等人,就是等风起云涌那一刻。
事情闹大后,陈宫引吕布入兖州,策反张邈、许汜,联手颠覆曹操。曹操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一夜之间只剩仨县。面子上面临崩盘,里子里资源流失严重。后院失火、蝗虫灾荒,张邈甚至去找袁术要粮草。连刘备、吕布都成了稻草,彼时兖州哀鸿遍野,道人心散了,才最可怕。
往后看,吕布、陈宫、张邈的联合只是一场短期赌博。曹操赖荀彧死守三地,背靠经济建设,挺着硬撑。吕布兵败如山倒、张邈命丧途中,陈宫跑路无路。当曹操亲征徐州、吕布投降,陈宫仍劝其顽抗。这份执念,到底是忠诚还是走投无路?
下邳陷落后,陈宫被活捉,曹操一度劝其降。他身边有人哭,有人骂,有人问他:“你父母怎么办,你妻儿怎么办?”陈宫淡定回怼:“你若讲孝道和仁义,还用我瞎操心?”曹操沉默,只能赐死他,却专门善待其家小。这场拉扯,多少带着讽刺意味。粉丝圈沸腾了,有人发帖感慨“宁死不屈”,也有人玩梗“本质是投机倒把”。
陈宫的一生起落全系在“反曹助吕”。看似不合逻辑,实则每一步都是利益衡量和自保博弈。士族对于权力平衡的敏感度,远胜底层百姓和外部观察者。一旦觉察危险,马上拉帮结派反目成仇。至于历史课本渲染的义气、忠诚?在乱世里,连遮羞布都算不上。君不见,曹操投过袁绍,刘备逢人就拜兄,许攸跳槽被杀,孟达反复横跳。三国抢饭碗的残酷,用不着端鸡汤自欺。
有人拿三国演义渲染的“忠良之士”说事,完全站不住脚。《高祖本纪》有言,项羽坑杀降卒只因无力安置,白起坑赵卒同理。陈宫投吕布的判断,基点也在于:兖州士族通过扶持外来诸侯创建“人治同盟”,只要利益一旦被背离,攘外必反。对抗曹操,不是因为曹操不仁,而是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
兖州士族之所以大面积倒戈,根本不在于理想,甚至不在于道德。《典略》云:“陈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士皆连结。后自疑,乃从吕布。”他早就筹谋,死磕到底,不过是被边缘化后的肆意反扑。看到现成的蛋糕旁人多吃一口,只能打烂桌子重开一局。
还有人问,曹操这么干难道不怕后果?他当然盘算清楚。黄巾军、外来人口,只有变成自己的铁杆部队,才能彻底甩掉士族掣肘。你们给他撑起大座,但只要曹老板眼里权力失控、军权旁落,随时换人。不重用老本地士族,正说明他想跳出既有利益格局。你们觉得张邈和曹操多铁,早年联手、街坊关系、交情深厚,甚至还护短。有意思吗?等到切身利益遭击穿,兄弟情分一秒变仇人。
再看曹操对待徐州陶谦。普遍说法,无非“为父报仇”;但仔细回看历史,那是曹老板“鞭笞徐州”之后徐州人才报复。道德裹挟也好,家仇国恨也罢,本质上是扩大地盘、清洗敌人、构建自己的势力池。
士族现实主义盛行。乱世之中,永远只有利益最大化,没有所谓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背后,是资源重新分配、阶级重整的严酷现实。
有网友说:陈宫其实就是一介野心家,撑起的不是士族的脸面,而是自己的算计。这种论调其实不无道理。你以为他拔刀相助是出自义气?他本质上根本不是鲍信那个一路拼命的纯粹家伙,更像乱世阴谋家,最后死于自己的局。
粉圈分成两派。有人痛骂曹操薄情寡义,背信弃义;也有人开始质问:“既然能杀汉贼,为啥能容士敌?”现实是,陈宫、张邈、许汜、吕布之间的变脸,除了投机再没有其他解释。大时代的浪潮下,每个人都在算计自己的生路,哪怕最后失手送命,也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赌桌。
随手翻阅生卒表,无数投靠、背叛、厮杀、落井下石、锦上添花。曹操的“屯田制”改变军政格局,青州兵的地位一跃千里。士族利益裹挟下的陈宫,最后变成了“自以为是的孤胆英雄”,其实不过是一枚利益棋子的自毁剧本。
现实残酷,历史沉重。线下讨论、网络热议、三国粉丝激情刷屏,总有人为理想人物争风吃醋。可每个故事背后,利益、格局、人性、风险、抉择层层叠加。乱世纷争,风雨欲来。别光顾着替谁喊冤,成年人的世界,能站到最后,只有活下来的利益联盟。
悠长夜色,历史如割。看三国、议士族、论曹操,不妨多推敲、少冲动。眼前的局破了,脚下的路还会有人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