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古诗词-00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释义
1、杜少府:指的是诗人的一位友人,姓杜,担任“少府”一职。这里的“少府”可能指县尉,即县级官员,负责地方治安和司法事务。
2、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3、三秦:指项羽分封三位秦朝降将所统治的关中地区,现为陕西省的别称。
4、五津:指蜀地的五个渡口,象征友人赴任的目的地。
5、宦游人:指在外地做官的人。
6、无为:不要。歧路:指分别的路口。儿女:指年轻人。沾巾:指流泪。
译文
长安城的城门和宫殿周围是三秦大地,我在这里眺望着远方的风景和烟雾,那里是你要去的蜀地五津。我和你一样,都是在外地做官的人,因此更能理解彼此离别的情感。只要天下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样亲近。所以,不要在分别的路口流泪,像年轻人一样悲伤。
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一首送别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豁达的胸怀。诗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展现了友人远行的背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同为宦游人的共鸣,增强了离别的感同身受。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升华了友情的内涵,表明真挚的情谊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最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而悲伤,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又充满了对友情的坚定信念,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知识点
1、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初期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年少时便以文才闻名,九岁能作文,十六岁中进士,被誉为“神童”。因性格刚直,仕途不顺,曾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触怒唐高宗,被逐出王府,后又遭遇种种波折,曾被贬为虢州参军。约676年,王勃在探望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7岁。代表作还有《山中》《滕王阁诗》等。
2、初唐四杰是唐代初期四位著名的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3、王勃溺水传说:王勃因仕途不顺,被贬为虢州参军。后来,他决定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被贬为交趾县令的父亲王福畴。在途中,他经过南海(今广东、广西一带),渡海时遭遇风浪。据传,当时海上风浪极大,船只颠簸不稳。在风浪中,王勃不慎落水。尽管船上的人尽力营救,但由于风浪太大,未能成功。王勃最终溺水身亡,年仅27岁。他的早逝令当时文坛为之震惊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