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失路的辛弃疾,“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者:陈二虎
一、深入敌营擒叛徒
在宋代词人中,最喜欢辛弃疾那豪放大气的诗篇,令人荡气回肠。
辛弃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官吏,而是一个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建功立业,民族荣辱与个人荣辱一肩挑的大英雄,一生很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的词,几乎都让人热血沸腾,充溢着勇担道义的“英雄之词”。
让我们读读辛弃疾的《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好一个失路的英雄,纵欲拍遍栏杆,潸然泪下。
陈亮称他为“真虎”,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陆游在《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高度赞美辛弃疾的文学造诣超过鲍照、谢灵运,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不逊于管仲、萧何,可惜的是南宋政权,帝王昏庸,当权者无道,让一代大才辛弃疾空悲叹。
说来这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这山东已经是金人的天下。
辛弃疾幼年丧父,是由祖父辛赞抚养大。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一个颇有民族大义的人,“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江山,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自小就在心灵植下爱国的种子,习武读书。
当河北山东反金义军风起云涌,倜傥仗义的辛弃疾,刚刚二十出头,便拉起两千余人,举起反金大旗,随后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正月,辛弃疾向耿京建言南归,耿京决定奉表归宋,派辛弃疾等人前往南宋京城建康联系归宋抗金的事宜。
辛弃疾在返回的途中,闻知耿京被义军中的叛徒张安国所杀,率义军投降了金庭。
辛弃疾既痛心又愤怒,率领五十名义士,轻骑直捣拥有五万兵马的金人军营,所向披靡,在金营里生擒叛徒张安国,绑缚马上,又一呼百应,让金营中的万余耿京旧部反正,归入他的麾下,于是,辛弃疾率领大家,昼夜不停地驰往南宋境内,把叛徒送到南宋都城处死,如此惊人壮举,世人几人能比,令“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二、献良策美芹十论
辛弃疾壮拥万夫,横戈立马,满怀强烈的报国雄心壮志南归,但却没有得到南宋王朝的重用,反而压制打击他,怀疑诽谤他,仅仅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建康通判之类的小官,让他远离权力高层,更不让他带兵抗金,胸间的文韬武略无处施展,雄心壮志更无法实现。
辛弃疾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向朝廷进呈《美芹十论》,纵谈敌我形势、民心向背、战争性质,提出拒绝岁币,移都金陵,聚兵守淮,屯田备粮,选将练卒以及收复失地,进军计划等方略。
过了几年,辛弃疾又向当朝宰相虞允文呈上《九议》,针对抗金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选才任人,长期作战,敌我优劣,攻守战术,离间敌军,虚张声势,富国强兵,团结内部等九个方面,为朝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北伐计划,但这些极具现实意义与实际操作可行的建议,却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一腔热血受到白眼,令辛弃疾痛心不止,感慨万千地赋词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由于正直有才干,被人嫉妒,朝中言官们弹劾他“奸贪凶暴”、“凭陵上司”等罪名落职,无奈回到江西上饶带湖家中,开始了二十年退隐的生活。
三、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退隐后,他的挚友陈亮来拜访,两位情投意合,志趣一致的著名爱国志士(可以说,辛弃疾与陈亮是当时才华横溢,又壮怀激烈的两大爱国者),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相和,纵谈国事。
十天后,陈亮告辞东归,分别第二日,辛弃疾就写词寄给陈亮。第二年春天,辛弃疾收到陈亮同调同韵的和词。这令辛弃疾又忆起二人的鹅湖之会,兴致勃然,再用前韵写下《贺新郎》,以唱和陈亮: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可叹这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执著爱国信念,多么想“补天裂”,来几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南渡后,一腔热血与才华,化为乌有,他感慨万千,借自己的“'辛”字,写了一阙《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这一个“辛”字了得,道尽辛弃疾一生的艰辛:历尽艰辛南渡,为恢复宋氏江山不辞辛苦,其辛辣耿直的性格,又让他不容于当道,壮志难酬,英雄失路,饱尝失意又失望的悲辛。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秋天,朝廷又起用他为枢密院都承旨。
辛弃疾接到诏书时,已经病重难支,遂上章请辞。
这年九月十日,辛弃疾带着无尽的遗恨,“大呼杀贼数声”去世。
《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弘毅忠壮,忘身忧国。然而,功名伟业终难酬,春华落尽英雄泪。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