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楼,诗韵流芳:于诗词间邂逅黄鹤楼的岁月变迁
黄鹤楼,武昌第一名胜,武昌城的西南角。这座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 年)的黄鹤楼,不仅是长江文明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华诗词的精神地标。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黄鹤楼最初作为军事瞭望的城楼,在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后,终于在盛唐迎来了它的文化觉醒,并逐渐演变为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
唐朝阎伯理《黄鹤楼记》中说:“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意思是看它那高耸的建筑高大雄伟,高高地耸立,向上倚附于天河,向下临近长江;两层屋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江城的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之处。
当唐朝诗人崔颢在暮色中挥笔洒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的慨叹,这座临江而立的楼阁,便注定要成为黄金水道上最璀璨的文化驿站。
【一】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而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影,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让人怅然若失。
千百年来,白云依旧悠悠,江天相连的壮丽风光,不觉心境渐渐明朗。
在阳光的照耀下,登楼远眺,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生长繁茂。
天色渐暗,不知故乡何处,落日余晖的江面上烟波浩渺,更添愁绪。
崔颢的这首诗被后来者推崇备至,李白看到,都为之折服,赞叹崔颢用精妙的诗句淋漓尽致的描绘,自己难以再用更好的诗句去描述,所以放下了自己准备题诗的笔,并发出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样的高度赞叹。让黄鹤楼更是美名远扬、名气大盛。
【二】
《黄鹤楼》
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黄鹤楼的栏杆高耸、屋檐惊险,仿佛展翅欲飞,孤独的云朵与江水相互依偎。
青山万古不变,黄鹤却一去未返。
江岸边映照出若隐若现的西州城,南浦升起烟雾,树木变得朦胧模糊。
肯定是知道仙人再难见到,只能满怀深情地对着落日余晖,流露出对往昔传说的追思与无奈。
【三】
《题黄鹤楼》
宋/江万里
黄鹤楼高倚半天,楼中黄鹤去千年。
檐楹自是留真境,几席何妨得老仙。
云护山光秋驻马,日笼江影书停船。
良工改写归图画,俯仰令人一慨然。
黄鹤楼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而传说中楼内的黄鹤已离去千年。
黄鹤楼的屋檐和柱子还留存着这美妙的境界,在楼中的桌椅旁仿佛还能与仙人相遇。
山间弥漫着秋天的云彩;白天阳光笼罩着江中的倒影,江中船只不由得停下欣赏这壮美景致。
技艺高超的画师将这美景绘成图画,俯仰之间,不禁令人对这美妙景致而感叹。
从黄鹤楼的高峻、历史传说,到周边优美的景色,末句以感慨结尾,展现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独特感受。
【四】
《黄鹤楼次韵》
明朝/陈洪谟
几年不到层楼上,此日重修喜落成。
细雨城中车马迹,夕阳江上棹歌声。
晴川芳草诗应好,玉笛梅花兴独清。
一目乾坤万馀里,开筵宁厌酒重行。
“我”已经有几年没有登上黄鹤楼了,今日恰逢黄鹤楼重新修缮后落成,心中满是喜悦。
细雨中城中留下车马的踪迹,夕阳映照下的江面上,传来划船者的歌声。
在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情景下吟诗应是美妙的,玉笛吹奏《梅花落》曲调,兴致越发清澈。
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仿佛能看到万里乾坤,在此设宴,又怎会厌烦宴饮欢乐。
整首诗通过描写重登新修黄鹤楼所见所感,抒发了对黄鹤楼的喜爱以及对美好景色的赞叹。
【五】
《乱后还鄂寻黄鹤楼故址·其二》
清朝/程之桢
画槛雕棂俯大川,峨峨百尺控蛮烟。
秦灰拉杂悲三户,铜狄摩挲阅几年?
始信古今多浩劫,谁言天下有神仙?
苍茫玉笛知何处?欲听梅花已惘然。
战乱过后,“我”重回湖北,找寻黄鹤楼曾经的踪迹,眼前却是一片狼藉,回想起昔日的黄鹤楼,装饰精美的栏杆和窗棂,高高俯瞰着长江,巍峨高耸之势,似能控阻远方蛮地的烟霭。
秦末项羽火烧宫殿,历史兴衰变迁令人悲叹;摩挲铜铸的人像,随着岁月的变迁,不知历经多少年?
历经战乱后,开始相信从古至今世间多浩劫,谁还说天下真有神仙?
如今那悠悠玉笛声不知在何处,想听一曲《梅花落》也只能徒增惘然。
程之桢,咸丰辛亥举人,字维周,今武昌人 。通过“乱后还鄂寻黄鹤楼故址”抒发对黄鹤楼往昔盛景的怀念与面对如今荒芜的失落。
【六】
《水调歌头·闻黄鹤楼新建落成喜赋》
近现代/刘家传
黄鹤在何处?为我招之来。
于今楼阁,凌云杰构更崔巍。
玉笛声翻新曲,四海清平入颂,鸥鹭释惊猜。
跨岸彩虹现,江汉画图开。
草萋萋,川历历,喜春回。
笑他崔颢题句,无计解愁怀。
太白也曾伤别,目送孤帆远去。和泪尽馀杯。
异代不同调,好景属吾侪。
听闻黄鹤楼新建落成真是高兴,黄鹤现在何处?快快召唤传说中的黄鹤归来。
如今的黄鹤楼高耸入云,更加雄伟壮观。玉笛声从黄鹤楼上传来,四海清平,连鸥鹭这样的飞禽都不再有惊惶与戒备。
黄鹤楼跨于江岸,如彩虹般壮美,江汉大地好似展开一幅美丽画卷。
草木茂盛,山川明朗,春回大地。笑崔颢当年题诗,满是愁绪。太白也曾在此伤别,目送孤帆远去,和泪尽馀杯。
因时代不同情感也不同,如今这般美好景致属于当下的人们。
刘家传借黄鹤楼新建落成,表达出新时代的祥和、美好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
黄鹤楼过千百年风雨、战火等积淀的底蕴,其楼体本身屡次被损毁屡次重建,现存黄鹤楼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重建于1985年。
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毁于大火,据记载,清朝时期从顺治到同治年间修缮过八次,阮有立《登黄鹤楼记》中说:“黄鹤楼在城西门黄鹤山觜,咸丰年间,被战火焚毁,后重新修建。黄鹤楼高一百多尺,有六角三层,窗户精巧细致,阁道如强劲飞鸟展翅。从下面仰望,如同攀登云梯;从上面俯瞰,重重叠叠又繁复。询问得知,这是黄鹤楼原来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