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高级语文教师的成语讲堂:一字之师

同学们、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成语是“一字之师”。它并非指代传授单个汉字的老师,而是指能为文章、诗句修改一个字,让表达更精准、更生动的人,哪怕对方身份、学识看似不如自己,也值得被尊称为“师”。

这个成语的核心,藏在一个经典典故里。唐代有位诗人叫齐己,他写了一首咏颂早梅的诗,其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觉得诗句已经很贴切,便拿去请教当时的文学家郑谷。郑谷读完后提出:“‘数枝开’体现不出‘早梅’的‘早’——如果雪地里已经开了好几枝,说明梅花绽放已有一段时间;不如把‘数’改成‘一’,‘一枝开’才能凸显在深雪中率先绽放的孤寂与早意。”

齐己听后恍然大悟,当即向郑谷行礼,尊称他为“一字之师”。这个典故后来流传开来,“一字之师”也从最初的具体事例,变成了象征“尊重他人真知灼见”的成语。

理解这个成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

1. “一字”的价值:它不是简单的文字修改,而是对表达的“画龙点睛”。一个字的调整,能让句子从“通顺”变成“传神”,这背后是对语言细节的精准把握。

2. “师”的含义:这里的“师”打破了身份、资历的限制。哪怕对方只是指出一个字的问题,只要这个建议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出色,就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尊重。它提醒我们,学习的本质是“求真”,而非“论资排辈”。

在我们的学习中,“一字之师”其实无处不在:可能是同学指出你作文里“他跑过去”不如“他冲过去”有画面感,可能是老师帮你把“很开心”改成“眉眼都弯成了月牙”——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都是让语言更精准的“一字之师”。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成语的深意:既要学会用“一字”打磨自己的表达,更要保持谦逊,尊重每一个能帮我们进步的“真知灼见”。

#成语##成语故事##一字之师##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546491936681607706"></script>

相关文章

八首经典诗词,带火八个AAAAA级景区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化用到诗词中,可以这样说,山不在高,有诗则名。总结了八首经典诗作,每一首诗作都带火了一个旅游胜地,使其千古流传。《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词,梁启超评:荡气回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辛弃疾的一首经典词作《摸鱼儿》。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

杜甫诗词里的千古名句:你都读过吗?

1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杜甫 《佳人》2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4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

20句暖心而不俗的中秋祝福语,祝中秋快乐,花好月圆,人好家圆

那一年,中秋的祝福短信比月亮还亮还记得那些年,手机短信还很流行的时候,每逢中秋佳节,总能收到满满一屏幕的祝福短信,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表情包,也没有那么多精心制作的5页面,只是一句句朴实的文字...

十五首有关九月的诗词,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农历九月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它的雅称有很多:季秋,暮秋,玄月,菊月……秋意正浓,秋色正美,正是一年最有诗意时。一草一木,一声一色,无不涤忧除烦,予人悠悠之感。十五首...

「每日一诗」10月26日:秋兴八首

翠微:青山。信宿:再宿。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晚年因弹劾权臣而受到不公正处罚。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刘向:汉朝经学家、文学家。《楚辞》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