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与“战歌”交响曲——《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
“欢歌”与“战歌”交响曲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
一、导入
在诗歌史上,劳动一直是歌咏的对象,从第一部诗集《诗经》就开始了。同学们能列举描写劳动的古代诗歌吗?
唐代诗人李绅描写劳动的《悯农》诗,妇孺皆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劳动的诗。
二、简介课题
图片1
芣苢,读作fú yǐ,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主要食用功效:能利尿、清热、止咳。
图片2
水稻种植的过程:育苗,抛秧,插秧,施肥、杀虫,排水,收割。
三、理解诗意
活动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
活动2.小组协作,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把《芣苢》翻译成现代诗歌。
学生展示。
参考:
《芣苢》
余冠英版本: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版本: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四、群文联读,理解诗歌感情——“欢歌”与“战歌”
活动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劳动场面的,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人物心情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完成表格:
诗歌中的人物心情 | 诗歌表达的感情 | |
《芣苢》 | ||
《插秧歌》 |
学生展示并陈述理由。
参考:
诗歌中的人物心情 | 诗歌表达的感情 | |
《芣苢》 | 快乐 | 集体劳动的赞歌,表达了劳动的欢欣 |
《插秧歌》 | 紧张忙碌 | 展现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
教师解读总结:《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而《插秧歌》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活动2.《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描写集体劳动场面的,但前者表达劳动的快乐,像一首劳动的“欢歌”;后者表达了劳动的紧张忙碌,像一首劳动的“战歌”。合作探究:这种“欢歌”与“战歌”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参考:
1.《芣苢》主要通过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表达劳动的快乐。
①如果我们把重复的词和没有意义的虚词去掉。这首诗歌应该是怎样的?
《芣苢》(修改版)
《诗经·周南》
采芣苢,采之,有之。
采芣苢,掇之,捋之。
采芣苢,袺之,襭之。
②同学们试着朗读修改版,和原诗对比一下,为什么加上重复的词和虚词感觉,朗读时艺术效果会不同呢?
参考:
加上重复的词和虚词后,朗读起来更加有韵味,给人一唱三叹,诗味悠长之感。 这就是《诗经》中最鲜明的艺术手法——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在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中,快乐之情也随之充分表达出来了。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方玉润《诗经原始》
方先生的评点道尽了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也道出了快乐的缘由。
2.《插秧歌》主要运用比喻修辞的手法,表达出来劳动的紧张忙碌。
诗人“笠”比喻为“兜鍪”,把“蓑”比喻为“甲”: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
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插秧”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突出了劳动的艰辛——这不只是插秧,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