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词,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译文
夏天夜晚,水天一色,一片清凉,安静而美好。庭院之中,静谧无声,词人正在纳凉销夏。门帘高卷,清风吹来,屋内的蜡烛摇曳着;竹影婆娑,映照半墙,宛如一幅诗意的水墨图画。
喝醉之后,摇摇晃晃,躺卧清凉的竹簟上;轻摇纨扇,一阵凉气轻轻吹来。一下子,荷塘里的骤雨就过去了,明天就是一片萧瑟的秋声了。
注释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蜡炬:蜡烛。
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一霎:一会儿。
赏析
这是清代词人的一首池上避暑词。这首词最绝妙之处就在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夏晚池上醉卧图,意境优美,情趣盎然,格调高雅,胸襟开阔,而又清新脱俗,耐人寻味。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上阕一、二句是说,夏天夜晚,水天一色,一片清凉,安静而美好。庭院之中,静谧无声,词人正在纳凉销夏。这是写“夏夜之静好”。
一个“清”字,道出了词人对于夏晚水天一色,一片清凉景色的欢喜。一个“静”字,交代了院落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静谧。因为只有人内心静下来,才能感受到院落静下来。“销夏”二字,点出了这首词的主旨——池上纳凉避暑。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三、四句是说,门帘高卷,清风吹来,屋内的蜡烛摇曳着;竹影婆娑,映照半墙,宛如一幅诗意的水墨图画。这是写“池上之景幽”。
“蜡烛”二字,点出了时间,即夏天的夜晚。同时,也为风的出现作了一个侧面描写。因为帘内蜡烛摇曳,所以知道院外凉风习习。“竹影”二字,重在竹,也重在影。“竹”能生风,从外面送来凉爽;“影”却给人艺术享受,从内心生凉。同时,赏“竹影”,也暗示着词人高洁脱俗的志趣与品格。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下阕一、二句是说,喝醉之后,摇摇晃晃,躺卧清凉的竹簟上;轻摇纨扇,一阵凉气轻轻吹来。这是写“避暑之方式”。
一个“醉”字,既交代了词人醉饮销夏的独特方式,也是内心沉醉的一种惬意书写。一个“扶”字,说明词人醉酒的程度,也透出无事自逍遥的人生态度。“桃笙”,即竹簟,为词人醉酒院外休息之处。再手拿一把纨扇,自在地扇一扇,惬意之情,已然呼之欲出了。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三、四句是说,一下子,荷塘里的骤雨就过去了,明天就是一片萧瑟的秋声了。这是写“纳凉之心得”。
最后这两句是立秋名句,写得极其美丽动人,充满了时间感与乐观感。今日还是“一霎荷塘过雨”,明朝却已经是秋声阵阵了。我们看得见的是“荷塘过雨”,看不见的是夏天的离去,是青春的流逝,正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好就好在,词人没有陷入到悲伤中去,而是想起凉快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心中无比欣慰与满足。每一个季节都有属于它们的美,无需抱怨,用心欣赏,就是最好的人生姿态。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