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初一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博学而笃志”该如何理解?

昨晚还是没法转到读古文观止卷三来,于是继续整理初一的课文。

仍然读《论语》十二章。

读到《子张》中的一段: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前,我始终觉得“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四个词应该结构一致,但架不住课本把“笃志”译作“坚定志向”,把“切问而近思”译作“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我明知道课本有问题,但要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却不那么容易。

一、问题在哪里?

1、“博学”和“切问”都是状语修饰中心词的结构,按道理,“笃志”和“近思”也应该如此。

2、这两句话讲的都是学习上的事情,为什么中间要插入“坚定志向”呢?

3、古代如此重要的经典,会在乎一个学生问问题的态度吗?如果讲的不是态度问题,那为什么把“切”译作“恳切”呢?如果讲的是态度问题,那子夏的层次就非常低了。

4、“近思”译成“思近”,即“思考当前的事情”,难道我们不能也思考长远的事情吗?复旦大学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讲句话作为校训,如果让复旦学生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少思考未来的事情,那复旦岂不成了职业技术学校了?

二、怎么解决问题?

1、杨逢彬的观点

他的《论语新注新译》P336认为:

“笃志”并不一定要状中结构。比如:《荀子·宥坐》:“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其中,“修身”就与其他词不同。因此, “笃志”即“笃于志”,译作“在志向上专一”,即“坚定志向”。

杨所举的例子固然有道理,但即便荀子的文章有不统一的个例,也不能说明此处的“笃志”就可以不是状中结构。因为,这一段话说的就是有关学习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牵涉到“志向”坚不坚定呢?

2、陈明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解诂》一文说:

朱熹《论语集注》引述苏轼《论语说》(已佚):“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如果把“笃志”理解为“坚定志向”,那么“志不笃”就是志向不坚定之意。

可是从常理来说,一个人如果对待学习的志向不坚定,势必在治学过程中心不在焉,时或浅尝辄止,甚至完全中止学习,而不可能达到“博学”。可偏偏苏轼说的是“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则在“博学”的前提下,“志不笃”似只能理解为记忆不牢固,即虽然学的东西很多,但前学而后忘,无法将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最终结果是“大而无成”。可见苏轼对“笃志”的识语,也是基于“牢固记忆”的解读来说的。

3、笃志

笃:厚也,坚实,牢固。

志:zhì,动词,译作“记住”。通“識(誌)”,见《汉语大词典》。古文有 “誌”无“識”。《保章》注曰:“誌,古文識。識,记也。”

笃志:牢牢地记住。

4、切问

何晏注:“切问者,切问於己所学未悟之事。”

从何晏的注释出发,我们可以把“切”理解成“切中(所学未悟之事)”。

我们在生活或学习中,会有这样的体验,即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没有切中要害,没有切中紧要之处,以至于你听了这样的问题,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啥也不是,他压根没有听明白你刚才所讲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更进一层的感受是,当说者和听者不处于同一个频道,或思维层次完全不同的时候,你唯一的感受就是:鸡同鸭讲

5、近思

何晏注:“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

根据何晏的注释,我们可以把“近”理解成:“贴近(自身实际)”。

为什么“贴近自身实际”和“思考当前的事情”差别很大呢?

意思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赚到过一万元,却总思考赚一个亿的事情。这证明这个人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你总得先赚一万,再赚百万,再赚千万,再赚亿万吧?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意味着,复旦的学生应当多思考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下课后和女朋友或男朋友去哪里玩,少思考读研、读博,少思考将来为国家出力的事情。

子夏有这么low吗?

事实上,子夏不low,是我们这些后人胡乱解读人家子夏的话而已。

综上,我们总结一下: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试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牢牢地记住,切中(所学未悟之事)来提问并且贴近(自身实际)来思考,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对于如何理解古文经典,我现在的想法是:

首先,我们得敢于怀疑。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看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就从不敢怀疑老师所讲的话。但我们成年以后,多数人能感受到,老师也是良莠不齐的,一些老师自己也是不思考的。

推而广之,那些名头震天响的权威,有可能只是在某个细小的领域具有足够的水平,但我们就是不敢怀疑他们在其他相近或相关领域的水平。举个例子,同样是研究古代文学的,有可能一个是研究唐宋文学的,一个是研究先秦文学的,而你只研究陶渊明一个人,你认为研究唐宋和先秦的那些权威,在对陶渊明的认识上,就一定超过你吗?未必。

其次,怀疑之后,就需要多方求证。这个过程比较难熬。有可能你没有时间,有可能你没有足够的材料等等。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在你心里扎根,你就总有一天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要拥有足够多的文献。比如,我昨天读陈明洁的那篇文章,才知道黄怀信写了一本《论语汇校集释》。通过陈明洁的引用,我感觉黄怀信治学严谨,能发前人之未发。他的书,以后一定要买来读。

以前,我听说,读博士,就是要把某个问题的所有文献先读完,读完了,你就来到这个问题大饼的最边缘,你在最边缘把问题往外又拓展了一小步,使得这个问题大饼的面积又扩大了,博士就可以毕业了。

学习的方法大致如此吧。

以上。

相关文章

25句古文精华,句子虽短,哲理悠长!

《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简析】以捉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春秋》私视使...

带大家看一下8.8分的《冯梦龙传奇》

今天带大家看一部爱奇艺评分8.8的电影《冯梦龙传奇》,冯梦龙是明末的文学家,思想家,借用电影中戴县丞的一句话,此人是姑苏人士,白话文人,相信小伙伴们一定知道他的著作《三言二拍》,该故事是由苏州广播电视...

苏东坡:以月为伴,诗咏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这样问道他的一生,似乎总与月亮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苏东坡那些大而难的时刻几乎都发生在中秋纵然苦涩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看得比别人多比别人美,比别人圆又一年中秋让我们跟着东...

两首《咏柳》,一赞一讽,道尽人生百态

文|兔兔兔有没有想过,两首同题诗,相隔三百年,一朝一宋,一赞一讽,竟成千古双璧?天宝三载的早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奉诏归乡。一路舟行,江南春水绿如蓝。抵萧山县城时,南门外潘水河边,一株高柳闯入眼帘——新...

《咏柳》分享

大家好!我是薇言薇语。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头条空间,想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世上从来没有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人,要想在人前发一分的光,就得在人后付出百倍的努力积蓄热量。你要明白,成功对于每个...

行草书:清明古诗词选录之二

清明古诗词选录,行草书创作。续接上篇,直接上文。本次创作共选录古诗词12首,A4复印纸,打印框格,中性笔1.0。作品1《蝶恋花》南唐·李煜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