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博学而笃志”该如何理解?
昨晚还是没法转到读古文观止卷三来,于是继续整理初一的课文。
仍然读《论语》十二章。
读到《子张》中的一段: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前,我始终觉得“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四个词应该结构一致,但架不住课本把“笃志”译作“坚定志向”,把“切问而近思”译作“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我明知道课本有问题,但要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却不那么容易。
一、问题在哪里?
1、“博学”和“切问”都是状语修饰中心词的结构,按道理,“笃志”和“近思”也应该如此。
2、这两句话讲的都是学习上的事情,为什么中间要插入“坚定志向”呢?
3、古代如此重要的经典,会在乎一个学生问问题的态度吗?如果讲的不是态度问题,那为什么把“切”译作“恳切”呢?如果讲的是态度问题,那子夏的层次就非常低了。
4、“近思”译成“思近”,即“思考当前的事情”,难道我们不能也思考长远的事情吗?复旦大学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讲句话作为校训,如果让复旦学生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少思考未来的事情,那复旦岂不成了职业技术学校了?
二、怎么解决问题?
1、杨逢彬的观点
他的《论语新注新译》P336认为:
“笃志”并不一定要状中结构。比如:《荀子·宥坐》:“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其中,“修身”就与其他词不同。因此, “笃志”即“笃于志”,译作“在志向上专一”,即“坚定志向”。
杨所举的例子固然有道理,但即便荀子的文章有不统一的个例,也不能说明此处的“笃志”就可以不是状中结构。因为,这一段话说的就是有关学习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牵涉到“志向”坚不坚定呢?
2、陈明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解诂》一文说:
朱熹《论语集注》引述苏轼《论语说》(已佚):“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如果把“笃志”理解为“坚定志向”,那么“志不笃”就是志向不坚定之意。
可是从常理来说,一个人如果对待学习的志向不坚定,势必在治学过程中心不在焉,时或浅尝辄止,甚至完全中止学习,而不可能达到“博学”。可偏偏苏轼说的是“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则在“博学”的前提下,“志不笃”似只能理解为记忆不牢固,即虽然学的东西很多,但前学而后忘,无法将所学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最终结果是“大而无成”。可见苏轼对“笃志”的识语,也是基于“牢固记忆”的解读来说的。
3、笃志
笃:厚也,坚实,牢固。
志:zhì,动词,译作“记住”。通“識(誌)”,见《汉语大词典》。古文有 “誌”无“識”。《保章》注曰:“誌,古文識。識,记也。”
笃志:牢牢地记住。
4、切问
何晏注:“切问者,切问於己所学未悟之事。”
从何晏的注释出发,我们可以把“切”理解成“切中(所学未悟之事)”。
我们在生活或学习中,会有这样的体验,即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没有切中要害,没有切中紧要之处,以至于你听了这样的问题,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啥也不是,他压根没有听明白你刚才所讲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更进一层的感受是,当说者和听者不处于同一个频道,或思维层次完全不同的时候,你唯一的感受就是:鸡同鸭讲。
5、近思
何晏注:“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
根据何晏的注释,我们可以把“近”理解成:“贴近(自身实际)”。
为什么“贴近自身实际”和“思考当前的事情”差别很大呢?
意思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赚到过一万元,却总思考赚一个亿的事情。这证明这个人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你总得先赚一万,再赚百万,再赚千万,再赚亿万吧?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意味着,复旦的学生应当多思考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下课后和女朋友或男朋友去哪里玩,少思考读研、读博,少思考将来为国家出力的事情。
子夏有这么low吗?
事实上,子夏不low,是我们这些后人胡乱解读人家子夏的话而已。
综上,我们总结一下: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试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牢牢地记住,切中(所学未悟之事)来提问并且贴近(自身实际)来思考,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对于如何理解古文经典,我现在的想法是:
首先,我们得敢于怀疑。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看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读书,就从不敢怀疑老师所讲的话。但我们成年以后,多数人能感受到,老师也是良莠不齐的,一些老师自己也是不思考的。
推而广之,那些名头震天响的权威,有可能只是在某个细小的领域具有足够的水平,但我们就是不敢怀疑他们在其他相近或相关领域的水平。举个例子,同样是研究古代文学的,有可能一个是研究唐宋文学的,一个是研究先秦文学的,而你只研究陶渊明一个人,你认为研究唐宋和先秦的那些权威,在对陶渊明的认识上,就一定超过你吗?未必。
其次,怀疑之后,就需要多方求证。这个过程比较难熬。有可能你没有时间,有可能你没有足够的材料等等。
但怀疑的种子一旦在你心里扎根,你就总有一天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要拥有足够多的文献。比如,我昨天读陈明洁的那篇文章,才知道黄怀信写了一本《论语汇校集释》。通过陈明洁的引用,我感觉黄怀信治学严谨,能发前人之未发。他的书,以后一定要买来读。
以前,我听说,读博士,就是要把某个问题的所有文献先读完,读完了,你就来到这个问题大饼的最边缘,你在最边缘把问题往外又拓展了一小步,使得这个问题大饼的面积又扩大了,博士就可以毕业了。
学习的方法大致如此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