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典故是什么?_孺子牛指的是哪位人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甘作螺丝钉,敢当孺子牛。"
——郭沫若《满江红·赞雷锋》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那“孺子牛”的典故到底是什么?
我们大家都知道“孺子牛”
常用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孺子牛”的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六年》。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景公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荼。有一回,齐景公嘴里叼着绳子,扮成牛的模样让荼牵着玩。这画面想想就挺有趣,一国之君为了逗孩子开心,放下身段当起了“牛”。不过,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小荼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还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拉折了。后来齐景公病重,临终前遗命立荼为国君。但他去世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鲍牧就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牛”就是指齐景公疼爱荼的事。
从这个典故最初的含义来看,“孺子牛”体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孺子牛”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演变。
现代社会中,“孺子牛”更多地被赋予了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鲁迅先生在《自嘲》中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让“孺子牛”的这一崭新意义深入人心。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在文化战线上,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做人民的“孺子牛”,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我们身边,也有无数像“孺子牛”一样的人。
比如那些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还有辛勤耕耘在教育岗位上的老师们,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培育着祖国的未来;
以及默默奉献在各个基层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孺子牛”的典故从最初的亲子之爱,到如今成为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象征,它的演变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要有一种奉献精神。
让我们都以“孺子牛”为榜样,在生活中践行奉献精神,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怎么样,现在你对“孺子牛”的典故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
不妨把这有趣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感受“孺子牛”精神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