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将进酒》的“将”,何以读“qiāng”,

booxun2个月前 (07-03)知识百科11

《将进酒》的“将”,读“qiāng”。

这可以参看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1047页:“将,qiāng,愿;请:将进酒。”

随后还有——“另见644页,jiāng;648页,jiàng。”

可知,“将”有三个读音。李白的诗,读“qiāng”。

一字多音或一字多义,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本不必大惊小怪。

问题在于,“将进酒”的“将”,何以读“qiāng”;其与读“jiāng”或读“jiàng”有何区别及联系;三个读音又是怎样确定的。

这倒不妨探讨一下。

《说文》云:“将,帅也。”又云:“帅,将也。”

此为“互训”,是“训诂学”中常用之方法,即意义相同的字,相互训释。

许慎这里所说的“帅”,本字是“行”的中间夹一个“率”字。不过,在《仪礼》《周礼》中,已简化为“率”。

许慎认为,“将”的本义,与“帅”相同,都是“率领”之义。

遗憾的是,许老先生无缘见到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将”字,是“爿”加“夕”,没有小篆“夕”下的“寸”。或曰,“夕”非“朝夕”之“夕”,而是“块肉”的象形,如“多”,非上下二“夕”,实为两个“块肉”会意为“多”。

甲骨卜辞中,“将”,应该是“接近”之义。

《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将就”一词由此而来。

《易.系辞》:“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

这三个“将”,皆可以“接近”之义解释。

由此看,“将”之本义,或许说是“即将”之“将”更准确。

小篆的“将”,在“夕”下加“寸”。“寸”为手腕距手掌“寸余”之近,亦可证明会意为“接近”“即将”。

在这个含义上,“将”读“jiāng”。

周初,“将”还引申为“且”“承”“奉”“行”“送”“随”“率”等等含义。如——

《诗.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为“且”义。

《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于将之。”“将”为“送”义。

《诗.商颂.那》:“顾予烝尝,汤孙之将。”“将”为“奉”或“承”义。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将王自圉门入。”“将”为“随”或“偕”义。

等等。这些个“将”,均读“jiāng”。

《广韵》《韵会》《正韵》皆注此种用法的“将”为“资良切”,音“浆”。

许慎所说“将,帅也”之“将”,亦读“jiāng”。

不过,“将帅”之“将”,也读“jiàng”。

《礼记》注:“方氏曰:‘才足以将物而胜之之谓将,智足以帅物而先之之谓帅。’”

《唐韵》注为“即谅切”;《韵会》《正韵》注为“子谅切”,音“醤”。

这个含义及读音,一定是前一义的引申和音转。

“将”,也读“qiāng”。

《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小雅.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集韵》《正韵》注为“千羊切”;《韵会》注为“七羊切”,音“锵”,请也,几愿也。

李白的《将进酒》的“将”,即“请也”、“几愿也”,读“qiāng”。

“将”,读“qiāng”,还是拟声词。

《诗.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翱翔”一词出于此。

前两个“将”,读“jiāng”,为“且”义。后两个“将”,读“qiāng”,拟声,此“将”为“锵”之本字。

《诗.周颂.执竞》:“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同上。

这就是典型的假借了。

关于“将”的这三个读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有一大段精彩解说。其云——

后人谓“将”“帅”二字去声,与平声之“将”入声之“帅”别者,古无是说也。

请注意,他认为,古时“将”在“jiāng”这个读音上,并无后世那么复杂,只发一个音。

他接着说——

《毛诗》“将”字,故训“特多”“大也”“送也”“行也”“养也”“齐也”“侧也”“愿也”“请也”,此等或见《尔雅》或不见,皆各依文为义,皆就叠韵双声得之。如,“愿”“请”是一义,“将”读“七羊反(qiāng)”,故释为“请也”。“将”读如“即羊反(jiāng)”,故《皇矣.传》释为“侧也”……。

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此一现象。

简而言之,在古人那里,并非记录所有语言都有相应文字,而是——第一,字义有引申;第二,声近有假借。

比如,“佩玉将将”,就借来了本来读“jiāng”的“将”字,读为“qiāng”了。

同理,古人表达“请”或“愿”的语言,也发“qiāng”音,于是也借来了“将”字。

这证明了一个道理——语言在先,文字在后。

当古人用语言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往往可能并无对应的文字。但“话说出去了”,要用文字记录的时候,就会选择某些含义接近或发音接近的字来表达。

其实,“请”或“愿”这个含义,与“将”之“接近”“即将”的本义亦很“接近”,这也是一种假借。

先秦小篆已经有“请”字,但当时的含义,为“谒也”,即下对上的“告白”或曰“汇报”,先秦是诸侯们向天子“春朝秋觐”,汉朝称之为“春朝秋请”。

也是在汉代,“请”,才有“邀请”之义。

请注意段氏说的那句话,这种引申或假借,以致音转,往往都与“双声叠韵”有关——同声母为“双声”,同韵为“叠韵”。

“将”读“qiāng”,与“请”,属于“双声”,声母相同。“将”读“qiāng”是“七羊切”,“请”是“七井切”。

这应该是汉字多音或多义的一个规律。

相关文章

七言绝句:《知己难求》

《知己难求》人生知己最难求,旱海枯河盼远洲。纵有蓝桥千百座,一怀心事向谁流?...

25句古文精华,句子虽短,哲理悠长!

《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简析】以捉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春秋》私视使...

辛弃疾最婉约的十首词,《青玉案·元夕》第十,第一很多人不知

大家好,我是载月诗话,文章开始前,请大家花2秒钟的时间,给作者点个关注,如果觉得作者写的尚可,也请您点个赞,分享一下文章,若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给作者提批评和建议,也欢迎留言讨论。正如王士禛在《花草蒙拾》...

六年级上册古诗《过故人庄》文本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心思想】《过故人庄》这首诗描写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表达了诗人...

「诗词考辩」早朝大明宫王维、岑参、杜甫谁的和诗最好?

至德二年一个寻常早朝,曾为玄宗拟传位诏书的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办主任)贾至心血来潮,给朝廷两省官员们写了一首诗。盛唐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位诗人皆有和诗。谁写的最好呢?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伯仲。 首先从诗...

战国时期确定为节日,唐朝开始放假,不一样的节日,《蜀中九日》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朝被人们定为节日。民间在这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国人常在此日祭祖和推行敬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