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诗经》 第133天 国风·秦风·无衣 | 先秦战歌·袍泽共赴
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duó]。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袍。 君王发兵去征战,修整我的戈和矛, 誓与你同仇敌忾!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衫。 君王发兵去征战,修整我的矛和戟。 誓与你并肩作战!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征战,修整铠甲和兵器, 誓与你共赴战场! |
【注】
袍[páo]:长衣,战袍。
泽[duó]:通假字,同“襗”,贴身内衣。
戟[jǐ]:长柄兵器,矛戈合体。
偕[xié]:共同,一起。
裳[cháng]:下衣,战裙(非“衣裳”的轻声shang)。
甲兵[bīng]:铠甲与兵器。
【诗歌赏析】
主题与背景
《无衣》是秦地的战歌,展现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尚武精神。背景或为周幽王时期犬戎入侵,秦人响应周王号召团结抗敌,体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集体意志。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层层递进
三章结构相似,仅替换“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从共享衣物到整备武器,再到集体行动,情感逐步升华,凸显军民一体化的战斗决心。
以衣为喻,暗写精神
“同袍”“同泽”“同裳”以日常衣物象征生死与共的情谊,呼应后文的“同仇”“偕作”“偕行”,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凸显秦人的坚韧与凝聚力。
反问起兴,气势铿锵
“岂曰无衣?”以反问开篇,打破悲戚基调,转而高扬慷慨之气,与《诗经》中其他忧怨诗(如《王风·黍离》)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意义
此诗是先秦尚武精神的典范,后世“袍泽”一词(源于“同袍”“同泽”)成为军人互称的代名词。诗中“修我戈矛”的集体行动意识,亦反映秦国“奖励军功”的制度文化,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精神基础。
小结:全诗如战鼓擂动,以简朴语言、复沓节奏和雄健意象,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联结,堪称华夏民族精神的早期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