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诵读《诗经》 第133天 国风·秦风·无衣 | 先秦战歌·袍泽共赴

booxun2周前 (08-31)知识百科8

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páo]。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duó]。

王于兴师,修我矛[jǐ],与子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袍。

君王发兵去征战,修整我的戈和矛,

誓与你同仇敌忾!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衫。

君王发兵去征战,修整我的矛和戟。

誓与你并肩作战!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征战,修整铠甲和兵器,

誓与你共赴战场!

【注】

[páo]:长衣,战袍。

[duó]:通假字,同“襗”,贴身内衣。

[jǐ]:长柄兵器,矛戈合体。

[xié]:共同,一起。

[cháng]:下衣,战裙(非“衣裳”的轻声shang)。

甲兵[bīng]:铠甲与兵器。

【诗歌赏析】

主题与背景

《无衣》是秦地的战歌,展现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尚武精神。背景或为周幽王时期犬戎入侵,秦人响应周王号召团结抗敌,体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集体意志。

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层层递进

三章结构相似,仅替换“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从共享衣物到整备武器,再到集体行动,情感逐步升华,凸显军民一体化的战斗决心。

以衣为喻,暗写精神

“同袍”“同泽”“同裳”以日常衣物象征生死与共的情谊,呼应后文的“同仇”“偕作”“偕行”,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凸显秦人的坚韧与凝聚力。

反问起兴,气势铿锵

“岂曰无衣?”以反问开篇,打破悲戚基调,转而高扬慷慨之气,与《诗经》中其他忧怨诗(如《王风·黍离》)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意义

此诗是先秦尚武精神的典范,后世“袍泽”一词(源于“同袍”“同泽”)成为军人互称的代名词。诗中“修我戈矛”的集体行动意识,亦反映秦国“奖励军功”的制度文化,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精神基础。

小结:全诗如战鼓擂动,以简朴语言、复沓节奏和雄健意象,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联结,堪称华夏民族精神的早期战歌。

#夏日生活打卡季##以书之名##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相关文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辛弃疾经典诗词30首

一、《青玉案·元夕》 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满城...

杜甫想念李白写下一首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有人喜欢李白的浪漫潇洒,也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顿挫,关于两人谁是“诗坛一哥”的争论,千年来都没有定论。虽然后世经常有人为这两位争吵不休,但是在杜甫的心中,李白一直是他的偶像。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两人第...

落落续句诗:昨夜中秋人月圆,今怀离恨远乡关,椿萱不舍盈盈泪

昨夜中秋人月圆,今怀离恨远乡关。椿萱不舍盈盈泪,——·上联:滴滴椿萱泪上联:今朝别去乡关月上联:月圆人聚散下联:黄花篱外寂寂开,云里雁徘徊,今宵同看乡关月,月满楼台·——抛砖引玉、落落诗词原创——七绝...

「知声·古诗词」李煜《浪淘沙令》

浪淘沙令李煜 朗诵/周达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席慕容诗歌鉴赏

席慕容,蒙古族,当代著名女诗人。她像江南清澈而又多情的小溪,泛着优美的旋律,映着天空悦目的月星辰的光芒,诉说着对爱的追求、青春的怅惘、年华的留恋和感人至深的乡愁,流淌到人们的心底。今天,我们阅读席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