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明塞聪(一天认识一个成语)_蔽塞怎么读音
拼音 bì míng sè cōng
解释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出处 宋 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蔽明塞聪是贬义词。
繁体 蔽明僿聰
近义 蔽聪塞明
词语解释
蔽明塞聪[ bì míng sè cōng ]
⒈ 蒙住眼睛不视,堵塞耳朵不听。谓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
引证解释
⒈ 蒙住眼睛不视,堵塞耳朵不听。谓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
引宋 曾巩 《洪范传》:“立於无蔽之地者,其於视听如此,亦不用之於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成语释义
蔽明塞聪(bì míng sè cōng)指故意遮蔽视线、堵塞听觉,比喻有意不闻不问,拒绝接受外界信息。
- 蔽明:遮住眼睛,使之看不见。
- 塞聪:堵住耳朵,使之听不见。
- 整体含义:形容人故意封闭自我,对真相或现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典故与出处
- 《荀子·解蔽》
- 原文:“蔽明塞聪,内视反听。”
- 背景:荀子在讨论认知局限时提出,人若被偏见蒙蔽(“蔽明”),或拒绝接受外界信息(“塞聪”),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此处“蔽明塞聪”原指认知障碍,后演变为贬义成语。
- 汉代王充《论衡·书虚》
- 文中批评某些儒生“蔽明塞聪,信伪迷真”,指他们盲目迷信古籍而忽视现实证据。
-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
- 朱熹用“蔽明塞聪,终为下愚”批评那些固守成见、拒绝学习的人。
语法与用法
- 词性:贬义动词短语,多用于批评或讽刺。
- 适用对象:
- 形容人故意回避现实(如统治者闭塞言路)。
- 批评学术或思想上的封闭态度。
- 例句:
- “管理者若蔽明塞聪,不听取民意,终将酿成大患。”
- “学术研究最忌蔽明塞聪,固守一家之言。”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闭目塞听、掩耳盗铃、视而不见。
- 反义词:广开言路、兼听则明、耳聪目明。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中的认知观
- 荀子强调“解蔽”(破除认知障碍),认为“蔽明塞聪”是理性思考的大敌。
- 朱熹等理学家主张“格物致知”,反对封闭自守的学习态度。
- 政治隐喻
- 古代常用来讽谏统治者(如《资治通鉴》中批评昏君“蔽明塞聪,以成其恶”)。
现代应用
- 可用于批评信息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如:
“算法推荐让人蔽明塞聪,只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 - 也适用于企业管理、教育等领域,强调开放心态的重要性。
补充说明
- 该成语与“闭目塞听”几乎同义,但“蔽明塞聪”更侧重主观故意性。
- 在哲学讨论中,常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形成对比。
如需具体文献用例或延伸解读,可进一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