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鉴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 《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古代的风俗,是要登高祈福,思念亲人的。这一天很重要,也很容易引发人内心的思绪。
围绕重阳节,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诗篇。
比较著名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还有杜甫自己的千古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起来,本诗《九日》其实是和《登高》在同一天所作。都是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重阳节,地点是夔州江边高处。
从诗的内容看,两首诗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提到了“登台”,“病”,“酒”。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是独自度过的,他56岁了,还在生病。
尽管这样,杜甫决心还是要过好重阳节。他独自酌饮一杯酒,然后强撑病体,登上了江边的高台。他看到了无边的落木和不尽的长江,有那么一刻,内心所想却和景色无关。
因为生病,他不能喝酒了,既然不能喝酒,那么秋天菊花对于自己就没有意义,不会再饮酒赏菊了。
这是一般的解释,后来的学者认为菊花或许是实景,而竹叶不一定,有可能是代指唐朝比较流行的竹叶青酒。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诗的颔联所表达的是杜甫因为不能饮酒而怀有的遗憾心情。
但其实从诗意的角度可能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竹子是四季常青的,而菊花只在秋季开放。杜甫是在说,四季常青的竹子,和秋天盛开的菊花,这本是引人诗兴的好景色,可对于年迈体衰的自己已经没有意义。他老了,病了,有今日,没明日。他在想,自己是不是还能看到下一年的重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颔联反映的是杜甫极度消沉和悲观的内心。
怀着萧索的心情,杜甫看到太阳西斜,耳边传来黑猿如泣如诉的啼鸣。马上就要降霜了,已能看到从北方旧国飞来的白雁。
这里的旧国是哪里呢?如果指故乡,那么就是唐朝的东京洛阳。秋燕南飞,肯定是从北方来的,而洛阳大概位于夔州的东北方向。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自于夔州的正北方,唐朝的西京长安的方向,由此,就会想到衰落的大唐,以及动荡的天下。
因为意志消沉,杜甫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令人悲哀的场景。
重阳本就是思念亲人的节日,老病的杜甫更加思念自己天各一方的弟弟和妹妹。又想到大唐已经不是太平盛世,烽烟不止,灾乱连绵,以及自己衰老抱病的状态,杜甫怀疑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都不能和弟妹重逢了。
隐居于蜀中的杜甫本就很孤独,在大历二年的重阳,生病的杜甫感到更加孤独。
相比于登高,本诗哀切悲凉的内核是相同的,另一方面,本诗更加着重的,是杜甫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从而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