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古诗——李白篇(李白的唐诗五言绝句)

booxun1个月前 (08-12)知识百科4

人物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嫡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李白,世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性爽朗大方,喜欢纵酒赋诗,广交友。李白诗作大多在醉酒时所写的,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是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途中所看到的景色,中间四句写诗人途中偶遇的斛斯山人家里所见,后面六句写诗人与斛斯山人把酒言欢、听曲赏景以及诗人陶然忘机的感慨。(题外话:查询了注释,一开始不理解:却顾所来径是”回头望下山的小路“的意思,但是第一句写了诗人正从山上往下走,所以下山的小路不是在前面吗?为什么会是往后看呢?但是往下读,我就理解了确实是”回头望“,因为”苍苍“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此诗作于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所以写下本诗,告诉自己及时行乐。这首诗写诗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一开始诗人独酌花间一壶酒,场面非常单调。于是诗人把天边的明月、月光下他的影子和他自己在内,比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相关文章

治愈社恐的五首古诗:别躲!古人早把社交通透活明白了

别怕!只要真心换真心,那有社恐什么事? 现代人总说“社恐晚期”,聚会尴尬、聊天冷场、害怕成为焦点…… 有人觉得社交是一场必输的内耗,却不知千年前的诗人,早已用寥寥诗句,把社交的松弛感写透了。不必焦虑,...

正反妙镜

想必读者还记得,《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有这样的情节:贾瑞被王熙凤所迷而难以自持时,跛足道人出现了,他借给贾瑞一面宝镜,嘱咐他要看反面的骷髅不要看正面。道人本想以骷髅“...

战国时期确定为节日,唐朝开始放假,不一样的节日,《蜀中九日》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朝被人们定为节日。民间在这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国人常在此日祭祖和推行敬老活...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意赏析:这首诗以鲜明的色彩对比与强烈的情感反差著称。前两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碧绿的江水衬得水鸟羽毛愈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