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145 盛唐 诗仙李白 长相思其二
长相思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解释: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夕阳西下,花丛中弥漫着薄雾,如烟似幻;月光皎洁如素,明亮的令人辗转难眠。
诗的开篇营造了一种愁苦迷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夕阳西下,暮色低沉,几簇花丛在朦胧的暮色中显得如烟似雾,仿佛被一层轻纱笼罩。这种如梦似幻的景象,显然部分源于思妇的眼睛,部分源于她被相思之情紧紧包裹的内心。相思的煎熬使她所见所感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这并非花朵或烟雾本身,而是她内心的写照。
夜幕降临,思妇却难以入睡。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让她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更令人烦恼的是那一轮明月,它依然发出皎洁如素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思妇心绪难宁。在这句诗中,本应象征团圆的明月,却因特定的情境而被诗人描绘成一个冷漠的、不解离人情怀的形象。北宋晏殊在《蝶恋花》中写道:“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表达的也是这种情感。面对这如水的月色和良辰美景,思妇只能让它虚设,想起往昔种种,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尽管思念只是徒劳,但她却甘愿承受,无心睡眠。
“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之情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不息。相思之苦,只有思妇自己最为明了。诗人用“愁”字将这种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赵地的瑟声在凤凰柱上刚刚停歇,蜀地的琴音又鸳鸯弦上奏响。
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难以入睡的思妇,她在月下弹奏一曲哀伤而凄美的琴瑟,在回忆与期待中与心上人遥相呼应。诗中“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通过琴瑟合鸣,用鸳鸯和凤凰来象征夫妻的美满,这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旨在表达天下的思妇都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她难以排解的愁绪。琴瑟本是传情达意的乐器,而“蜀琴”更是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紧密相连。然而,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以奏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偕老的鸳鸯,却不得不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感之情不言而喻。关山重重,天遥地远,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相思之曲,也无法让心上人听到。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曲子满含深情,却无人传递,让心上人听到,只愿它能随着春风飘向远方的燕然山。
这首曲子蕴含着真挚而动人的深情,但这份情意却无人能够传递,思妇的惆怅与遗憾也于事无补。她只能突发奇想,希望借助明日温暖的春风,将这相思曲送到遥远的燕然,送到夫君的手中,带去她的思念。然而,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即便相思曲寄到了又能如何呢?范仲淹的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一个补充。只要边疆未靖,重逢的希望便显得渺茫。这不过是思妇一点聊胜于无的幻想罢了。但无论如何,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的情真意切,也令人为之动容。
忆君迢迢隔青天。思念你,那遥远的距离仿佛隔着无尽的青天。
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往昔那流转的秋波,如今化作了泪如泉涌。
这是唐代的名句,生动而巧妙地描绘了思妇因相思成空而深陷哀伤的情景。曾经清澈明亮、顾盼生辉的双眼,如今却变成了泪水不断流淌的两眼清泉。这种想象和夸张不仅赋予了思妇形象灵动的色彩,更让艺术美感深入人心。就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样,让人深感动容。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你若不信我肝肠寸断,归来时不妨看看明镜前的容颜。
这句诗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接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并不在意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不担心自己的双眼如泪泉般流淌,她唯一的心愿是丈夫能够早日归来。哪怕他不相信她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也无关紧要,只要他能早日回来,她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不信”云云,无需深究,这只是夫妻间私密的低语。而“取镜相照”更是增添了一种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里,一切都被赋予了想象的色彩。
这首诗从日暮时分花丛含烟、月光皎洁明亮、女子辗转难眠的场景开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思妇在深夜中演奏乐曲的情景,以及她与远方爱人间的亲密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思念戍边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的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深切感受到思妇的相思之苦。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虽然充满了悲凉,但却并不令人感到绝望或哀伤,而是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怨念,没有丝毫的抱怨或指责。这种情感的表达,正是盛唐诗歌的典型风格,展现了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高超技艺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