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全文逐句精读详注,古文观止逐篇注释
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结束19年流亡生涯,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即位。即位后,开始封赏跟随他流亡的功臣(“赏从亡者”),介之推不居功邀赏,携母隐居。
晋侯赏从亡者,(晋文公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晋侯】:晋文公重耳。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晋国侯爵,故称晋侯。【赏】:赏赐。【从亡者】:跟随重耳流亡的人。)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没有主动提及自己应得的俸禄,因此俸禄赏赐也就没有轮到他。【介之推】:也称介子推,介推。 介氏,名推,之:古代常用于姓名之间的语助词。曾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多年,忠心耿耿。传说在流亡途中曾“割股啖君”,割下自己大腿肉给饥饿的重耳吃,但此情节未见于《左传》正文。以清高淡泊、不言功禄著称。言:说,谈论,此处指向晋候提及。禄: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赏赐。【亦】:也。【弗及】:没有给到他。及:给,给予。)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介之推对母亲说:“献公的九个儿子,现在只有国君重耳在世了。【推】:介之推(自称)。【献公】:即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春秋时期晋国第十九任国君,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在位。在位26年,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武公之子,晋惠公、晋文公之父。【唯】:只有。【君】:指晋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在】:在世,就是还活着。【矣】:句末语气词,了。)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抛弃了他们。【惠】:晋惠公,名夷吾。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在位。【怀】:晋怀公,晋惠公之子,名圉。公元前637年九月-公元前636年二月在位。【无亲】:没有亲近的人,指众叛亲离。亲:亲近的人。【外内】:国外和国内,指诸侯和晋国臣民。【弃之】:厌弃他们。弃:抛弃,厌弃,唾弃。之:指惠公、怀公。)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上天没有灭亡晋国,必定会有一位君主的。【未】:没有。【绝晋】:绝断晋国的国运。即灭亡晋国。绝:断绝。【必将】:必定会。【有主】:有君主主持国政。)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国君重耳又能是谁呢?【主】:主持。【祀】:祭祀,宗庙祭祀象征统治权。【非】:不是。【而】:转折连词,却。)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可是那些从亡的人却认为是靠他们自己的力量,难道不荒谬吗?【实】:实在,确实。【置】:安置,安排。【之】:指重耳。【而】:转折连词,但是。【二三子】:指那些接受封赏的流亡随从,略带贬义。以为:认为。己力:自己的力量。【不亦…乎】:固定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难道不…吗?【诬】:欺骗,荒谬。)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他为盗贼。【窃】:偷窃。【人之财】:别人的财物。【犹】:尚且。【谓之盗】:称他为盗贼。谓:称。之:他。盗:盗贼。)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何况是把上天的功劳贪占为自己的力量呢?【况】:何况。【贪天之功】:贪取上天的功劳。【以为己力】:当作自己的功劳。以为:当作。)此句是成语“贪天之功”出处。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在下的人把罪过当作正义,在上的人奖赏这种奸诈行为,【下】:在下位的人,指文公的从亡者。【义其罪】:把他们的罪过当作正义。义:意动用法,认为…是正义的。其:他们的,指“二三子”。罪:罪过,指贪天之功。【上】:在上位的人,指晋文公。【赏其奸】:奖赏他们的奸邪。赏:奖赏。奸:奸邪,欺诈。)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上下互相欺骗蒙蔽,我很难和他们相处了!”【上下】:国君和臣下。【相蒙】:互相欺骗蒙蔽。蒙:蒙蔽。【难与处】:很难和他们相处。难:困难。与:介词,和,后面省略宾语“之”。处:相处,指同朝共事。)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他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求取赏赐呢?如果不去求取而因此死去,又能怨恨谁呢?”【其母】:他的母亲,指介之推的母亲。【盍(hé)】:何不。【求之】:求取赏赐。之:指赏赐。【以】:因为(这样)。【死】:死去,指得不到俸禄而贫困至死。【谁怼(duì)】:怨恨谁?怼:怨恨。宾语前置:怼谁。)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介之推回答说:“我指责了他们的过错却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比他们更严重了!【尤】:指责,批评,指上文介之推批评“二三子”贪天之功。【而】:转折连词,却。【效之】:效仿他们去求赏。效:效仿。之:指“二三子”。【罪】:罪过。【又甚焉】:比他们更严重了。甚:严重。焉:兼词,“于之”,比他们。)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言,更不能再吃他赏赐的俸禄了。”【且】:况且。【出怨言】:发出了怨言,指上文批评君臣的话。(前)【食】:动词,吃。其:他的,指晋文公。(后)【食】:名词,俸禄,禄赐。)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你的心意,怎么样?”【使】:让。【知之】:知道这事。之:指介之推的功劳和态度。【若何】:怎么样?)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啊。我自己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言语来装饰它呢?【言】:言语。【身】:自身。【文(wèn)】:文采,装饰。【身将隐】:自身将要隐居。【焉用】:哪里用得着。焉:疑问代词,哪里。【文(wèn)之】:文饰它。文:动词,文饰。之:指自身。)
是求显也。” (那样做是追求显达啊。”【是】:这,指表白功劳。【求显】:追求显达。求:追求。显:显赫,出名。)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他的母亲说:“你真能这样做吗?如果能,我和你一起隐居吧。”【如是】:像这样,指不求禄、不表白、真隐居。【与】:和。【汝】:你。【偕隐】:一起隐居。偕:一起。)
遂隐而死。(于是母子二人一起隐居直到去世。【遂】:于是,就。【隐】:隐居。【而】:连词,表承接。【死】:去世,指最终在隐居地去世)。
晋侯求之不获,(晋文公寻找他(介之推)没有找到,【求之】:寻找介之推。【不获】:没有找到。获:得到,找到。)
以绵上为之田,(于是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以】:把。【绵上】:晋国地名,介之推隐居处,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介山。【为】:作为。【之】:他的,指介之推的。【田】:封地,祭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并说:“(这样做)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这位)有德行的人。”【以】:用来。【志】:记下。【吾过】:我的过失,指遗漏介之推的功劳。【且】:并且。【旌】:表彰,表扬。【善人】:有德行的人,指介之推)。
后世传说衍生出晋文公为逼介之推出山而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文公悔恨,下令在介之推忌日(清明前一两天)禁火寒食以纪念,遂成“寒食节”。绵上之山也被称为介山。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