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名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六十四章,原文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一切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进行而成。
《道德经》的第六十四章是叙述老子朴素的辩证观点的。老子根据事物总是由小而大地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
老子说:当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当事情还未显露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处理好,要在祸乱还没有出现时就进行治理。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土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一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这就是老子“慎终如初,则无败事”的思想。
提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又想到了一个典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出自《后汉书》中陈蕃的故事。陈蕃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有志青年,他曾表示自己胸怀大志,要治理天下,而不是拘泥于打扫一间小小的屋子。陈蕃的这一观点,被他的朋友薛勤所质疑,薛勤问他:“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其意思就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宣传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第一步”,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
这句话的寓意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身边的小事都不去做好,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去做好更大的事情呢?同时,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做好自己身边的小事,才能更好地去做更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