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宝了!五首鲜为人知的绝美宋词,错过太可惜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
- 原文: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 解析:“萋萋芳草忆王孙”,化用前人诗句,以萋萋芳草点明暮春时节,触发女子对远游未归的丈夫的思念。“柳外楼高空断魂”,女子登上高楼远望,却不见丈夫归来,心中悲苦,“空”字写出其盼望落空的失落。“杜宇声声不忍闻”,杜鹃鸟的叫声凄厉,像是在说“不如归去”,更增添了女子的哀伤。“欲黄昏”,点明时间,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雨打梨花深闭门”,暮雨打在梨花上,女子闭门不出,既写出了外界环境的凄清,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悲伤,以景结情,韵味悠长。全词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等暮春景物与离恨别绪相结合,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苍梧谣·天》——蔡伸
- 原文: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 解析:开篇一个“天”字,直接呼告,奠定了强烈的抒情基调。“休使圆蟾照客眠”,词人请求老天不要让圆月照得自己无法入眠,因为月圆本是团圆之时,而自己孤身在外,明月更易引发离愁别绪。“人何在,桂影自婵娟”,面对圆月,词人不禁发问,心中思念的人在哪里呢?月宫中只有桂树的影子,美丽却无人欣赏,以桂影的孤独映衬自己的孤寂,进一步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这首小词通过对圆月的观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抒发出深沉的思念之情,富有民谣色彩。
《昭君怨·园池夜泛》——张鎡
- 原文:月在碧虚中住,人向乱荷中去。花气杂风凉,满船香。云被歌声摇动,酒被诗情掇送。醉里卧花心,拥红衾。
- 解析:“月在碧虚中住”,采用化实为虚的手法,将天空之碧虚与池水之碧虚融合,“住”字写出夜池映月的清奇空灵。“人向乱荷中去”,由景及人,“乱”字描绘出荷叶的参差之态,“去”字将人物推入画面深处。“花气杂风凉,满船香”,重点写夜泛,通过嗅觉和触觉,写出凉风夹着花香,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下片“云被歌声摇动”,既写出了舟行水动、云天倒影摇动的美景,又暗用典故赞叹歌伎声色之美。“酒被诗情掇送”,说明在清雅的环境中,词人诗兴大发。“醉里卧花心,拥红衾”,一语双关,醉酒舟中,因莲花倒映水底,仿佛身卧花心,拥着红被,化俗为雅,保持了清丽的格调。全词声色兼美,在云水花月之间营造出和谐氛围,展现了词人的豪纵旷达。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康与之
- 原文: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 解析:上片“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描绘了秦朝阿房宫废址和汉代荒丘的荒凉景象,狐兔群游,尽显破败。“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感慨历史上的繁华都已如梦消逝,只留下无尽的哀愁,也暗示了宋朝的偏安局面,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下片“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劝人不要登上古原,因为那里的景象会让人触景生情,泪水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吊古伤今的情怀,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吕本中
- 原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 解析:上片为旅途即景,“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通过“斜月”“晓霜”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暗示了词人的行役之苦。“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看到路旁农舍外的残菊,想起重阳佳节,而自己却在乱山深处度过,佳节思亲怀乡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蕴含着家国沦亡之痛。下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旅宿情景,因心事重重,难以入眠,更觉秋夜漫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人们都说江东风光好,但词人却因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心中充满凄凉,以乐景衬哀情,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意境凄清,情景交融,言浅意深,具有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