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为什么宋真宗以后再无封禅?真实历史让人脸红

booxun1个月前 (08-04)知识百科5

1008年深秋,泰山之巅,气氛异常肃穆。在群臣的簇拥下,宋真宗赵恒气势如虹地完成了封禅大典。与此同时,数万军民匍匐在地,山风卷起祭坛香灰,如黑蝶纷飞。

这场历时一个半月的封禅盛典耗资八百余贯,本应彰显宋真宗功德以威服四海,可是却因为多种原因成为泰山封禅史上的绝唱。此后千年,再无一位帝王踏足封禅之路!

一、珍珠封口,人造祥瑞

这次封禅的根源在于此前三年签订的《澶渊之盟》。那份盟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宋真宗一直颇为得意,直到大臣王钦若评价:“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一句话让宋真宗怏怏不乐。

看到宋真宗郁闷,王钦若建议封禅,苦于没有天降祥瑞,于是他提出人为制造祥瑞的做法。宋真宗居然同意了。

宋真宗明白,君臣上下自导自演这样一出大剧,势必需要一个人的同意,那就是宰相王旦。

为了获得王旦的支持,宋真宗特地召来王旦饮酒。二人酒至半酣时,宋真宗送给王旦一坛酒,告诉他:“您带回家和妻儿一起享用吧!”

王旦回到家打开那坛酒,发现里面全是珍珠,他当即明白了宋真宗的用意,因此对后来发生的“闹剧”保持了沉默。

1008正月,由宋真宗导演和主演的闹剧正式开场。初三一早,宋真宗紧急召集群臣,宣称夜半时分有神人降临:“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话音未落,侍卫奏报:左承天门檐角惊现包裹黄帛的天书。

宋真宗当即率众跪迎,展开黄帛,只见“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的金字熠熠生辉。

这正是宋真宗前去泰山封禅所需要的“祥瑞”。在此之后,接二连三的祥瑞相继出现。王旦无奈,只好率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等两万余人,连续五次上表请求宋真宗封禅。

1008年十月,以“天书”开路,文武百官随行,宋真宗开启了泰山封禅之旅。

二、封禅狂欢下的帝国疮痍

此次封禅历时47天,盛典耗费巨资相当于全国岁入三成,而在这场狂欢背后危机四伏:

涌现诸多“祥瑞制造者”,开启君臣互相愚弄的局面。以王钦若、丁谓等人为首的官员编造仙鹤驻殿、紫气绕梁,甚至“白乌鸦”等荒诞祥瑞,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只为博得宋真宗欢心,为自己赢得升迁机会。这显然是一股坏风气,而这坏风气后来并没有随着宋真宗去世而终结。

制造祥瑞、营建相应设施造成巨大财政危机。为供奉“天书”营造玉清昭应宫,每日役使工匠三万人,仅三座塑像就用金一万两、银五千两,更不用说相应主体建筑耗费资金巨大。随之而来的,还有各地跟风建造宫观,费用之大难以估算,几乎把前代积蓄挥霍至尽。

当时各种异象,君臣上下欺瞒,以至于《宋史》直接痛斥:“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三、历史上的泰山封禅

这场闹剧的后果,是直接终结了延续千年的封禅传统,后世帝王耻于与宋真宗并列,就连乾隆登泰山时也特别声明:“为民祈福,非供封禅之用”。

而在此之前,封禅一直备受帝王尊崇,是历史上每逢盛世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封”为山顶祭天,“禅”为山下祭地。古人认为泰山最高,所以人间的帝王应该到泰山进行这种仪式,才算是受命于天。

早在远古、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封禅的传说。舜时有类似于封禅的仪式,遍祭山川、诸神。每过五年,舜还会到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巡察一次。

秦始皇是第一位在泰山封禅的帝王。为了做好封禅一事,秦始皇专门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商讨封禅应该采用什么仪式。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说应该用蒲草把车轮包起来,然后扫地而祭,这样流程简易,还不会损伤山上的草木。

儒生博士的意见,显然和秦始皇想利用封禅展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姿态不合,于是他斥退这些人,自己确定封禅仪式,然后带领文武大臣登上泰山举行仪式,并刻写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

事与愿违的是,秦始皇登泰山刚到半山腰就遇上了暴风雨,不得不到树下避雨。消息传出后,秦始皇受到那些被斥退的儒生博士的嘲笑。封禅12年后,秦王朝灭亡。当时人们对秦朝的严刑苛法都十分厌恶,读书人则讨厌焚书坑儒的作法,因此都认为秦始皇封禅失败。司马迁则在《史记》中评价说:“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认为秦始皇是没有封禅之德而行封禅之礼。

汉武帝是第二位到泰山封禅的帝王。当时的巫者从土里得到一座大鼎,大臣们认为宝鼎遇到圣明君主才会出现,是为天降吉兆。后来随着一系列神物出现,汉武帝决定举行封禅大典。

举行大典之前,汉武帝同样召来儒生、方士,让大家提出关于礼仪的意见。结果,儒生与方士关于封禅礼仪的意见不同,最后汉武帝决定采用祭祀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第一次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这次典礼之后,改年号为“元封”。

首次封禅后21年内,汉武帝七次再临泰山,平均每三年一次。

第三位是汉光武帝。公元56年,东汉开国后汉光武帝封禅,他斋戒七日后率三千人修登封台,仪式严谨,之后改年号“建武中元”,强化汉室复兴的合法性。

第四位,唐高宗。665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到泰山封禅,规模空前,有突厥、波斯等数十国使节随行,设封祀、登封、降禅三坛。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参与亚献,开女性参与先例。

第五位,唐玄宗。725年,唐玄宗延续唐高宗旧制,撰《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此次封禅被视为盛唐文化的巅峰展现。

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宋真宗。1008年,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借“天降祥瑞”之名封禅,被讥为功业不足。其行为拉低封禅门槛,后世帝王耻于效仿,泰山封禅至此终结。

四、封禅之死

早期的封禅需要满足“扫平宇内、长治久安、祥瑞频现”三个条件,但到宋真宗时,仅靠“人工祥瑞”即可操作,权威性尽失。和前五位封禅者相比,宋真宗的功绩十分逊色,如秦始皇的一统之功、汉武帝的拓边霸业,他统统没有,只是以“澶渊之盟”后屈辱求和之身封禅,因此受到后世鄙夷。

脱脱在《宋史》中评价宋真宗封禅一事:“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把这看作是一国君臣皆呈病态的怪事。明朝思想家李贽的嘲讽更为明显:“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正因为宋真宗封禅有如此影响强烈的负面示范作用,导致在他之后再无封禅者。

封禅终结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泰山地位的衰落。宋朝之后,来自蒙古和女真两族的元清统治者受游牧文化影响,不重泰山祭祀,转而推崇藏传佛教或长白山等圣地。

第三个原因则是典礼成本过高,如唐高宗时队伍绵延百里,耗资巨万;宋真宗的封禅之行花费八百多万贯银钱,之后给百官的赏赐还没有计算在内。

隆重登上历史舞台的泰山封禅大典,始于秦始皇对“天命”的宣示,却以宋真宗被嘲病态的争议闹剧宣告结束,既是一个特殊事件和人物损害传统的偶然现象,又是多元文化涌现的必然结果。

资料参考:《史记·封禅书》、《宋史》

#历史##历史人物##泰山##宋朝##历史故事#

相关文章

和孩子一起读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和孩子一起读诗23十月星期一秋风起兮白云飞,秋天正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一档新栏目——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

八首古诗词中的幸福观,原来如此简单!

  幸福,是一种牵挂。  总有一串美丽的曾经羁绊柔肠,总有一个人时常牵挂着你的目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幸福,是一种陪伴。...

顾城最经典的8首短诗,你都读过几首?值得慢慢品读

顾城说: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世界很大,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或喜或悲,跌跌撞撞,在这之中,我们便学会了顺应生活,无论喜欢或者是不喜欢。于是,我...

杜甫最美的一首春雨诗,全诗句句皆是名句,历经千年来传诵不绝!

杜甫在经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在成都草堂定居的这段时间,他每天亲自耕作,种菜养花。蜀地因气候湿润,所以经常下雨,一场场春雨触发了杜甫内心深处的情...

请收藏———有关“重阳节”诗词

一缕秋风,百样情怀。趁着重阳佳节,就让我们伴着秋风菊香,行走在诗词的山峰里,品味不一样的重阳。1.《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和孩子一起读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和孩子一起读诗2018/02/27春有百花好时节,春天也是读诗天~央广新闻公号和娱乐广播《睡前故事》节目共同推出一档新栏目——和孩子一起读诗。每天一首诗词,让孩子的枕边有更辽阔的世界~《绝句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