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为一句话魔怔,耗尽国库造假“天书”,让帝王封禅绝迹千年
宋真宗赵恒,北宋第三位皇帝。执政前期励精图治,打造了“咸平之治”。然而这位本该安稳守成的帝王,晚年却深陷一场耗资亿万、举国参与的惊天骗局——伪造“天书”,强登泰山封禅!更讽刺的是,他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竟让延续千年的帝王封禅大典,彻底成了历史绝唱。
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宰相寇准认为,在不利战局下达成和平实属不易。然而,枢密使王钦若一句阴冷的耳语,却如毒刺般扎进宋真宗心里:“陛下,这可是《春秋》所讥的‘城下之盟’啊!天子受胁于敌刃之下签约,奇耻大辱!”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宋真宗的帝王尊严。他坐卧不安,深以为耻。王钦若看准时机,献上“雪耻”之策:“陛下欲洗刷此辱,非立不世之功不可!唯有泰山封禅,告成功于天地,方能威服四海,彰显圣德!”真宗心动,却顾虑重重:“封禅需天降祥瑞,此乃天意,岂可强求?”王钦若意味深长地一笑:“陛下,前朝所谓‘祥瑞’,当真全是天意?‘人’亦可为之……” 宋真宗恍然大悟!一场举国动员、耗费巨万的“造神”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汴梁城左承天门上演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神迹”——城楼鸱吻上“惊现”一卷黄帛。宋真宗“闻报”亲临,激动地向群臣宣告:此乃上天赐予朕的“天书”!佑我大宋江山永固!
满朝文武心知肚明,这不过是皇帝自导自演。但在皇权威压和利益驱使下,无人敢戳破。山呼“万岁”之声淹没了疑虑。为了堵住重臣之口,真宗手段频出,赐予宰相王旦一坛“御酒”。王旦归家启封,惊见满坛价值连城的珍珠!他从此选择了沉默,成为这场闹剧的共谋者。遣王钦若赴泰山“勘探”,捷报频传:一会现“甘泉”,一会现“苍龙”……祥瑞不断。
为了这场耗资高达800万贯(约合当时国家年收入的五分之一)的封禅大典,整个北宋朝廷,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地方官吏,都心照不宣地投入到这场编织“天意”的浩大骗局中。国库储备与民生疾苦,在皇帝虚幻的“神圣”光环面前,似乎都无足轻重了。
泰山封禅的“成功”,让宋真宗在自我神化的幻境中越陷越深。他觉得意犹未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他又移驾汾阴祭祀后土,再耗820万贯,规模空前的玉清昭应宫拔地而起,殿宇多达2610间!仅其中三尊主神像贴金,就用掉黄金一万两、白银五千两!
晚年的宋真宗,在无度的挥霍和对道教神仙的狂热崇拜中,逐渐迷失。他精神恍惚,甚至宣称道教始祖“赵玄朗”是自家先祖。朝政大权,悄然旁落到皇后刘娥手中。乾兴元年(1022年),55岁的宋真宗在精神迷离中去世。弥留之际,他紧紧抓住刘娥的手,念念不忘的遗言竟是:“天书…朕的天书…万不可废啊…”
掌权的刘娥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务实作风。她登基后的一道关键旨令干脆利落:“所有‘天书’,悉数随葬永定陵!”刘娥执政期间,整肃吏治,支持新兴的纸币“交子”,维持了政局的平稳。后世评价她才干可比吕雉、武则天,却无其恶名。
宋真宗这场荒诞的封禅,彻底玷污了这项古老神圣的仪式。后世帝王引以为耻,避之不及。明太祖朱元璋直言不讳:“封禅之举,乃虚文耳!” 清康熙帝亦鄙夷道:“敬天法祖,贵在至诚,岂在登封告成之仪?” 延续千年的帝王泰山封禅传统,就此被宋真宗这场自欺欺人的闹剧彻底“终结”!
宋真宗赵恒,本可安守“咸平之治”的成果,成为一位中规中矩的守成之君。却因一句“城下之盟”,为填补那点脆弱不堪的帝王颜面,不惜耗尽国库,导演“天书”骗局,上演封禅闹剧,最终在幻梦中结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