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曹操杀了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booxun1个月前 (08-04)知识百科7

说起孔融,大部分人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来的,是那个小孩儿让梨的温馨场面。没毛病,谁小时候没被家里大人、老师用这“美德典范”激励过?可是,这故事后头的孔融,怎么就是被扣上“不孝”罪名,然后死在了曹操手里呢!更离谱,他的俩孩子也跟着成了冤魂?这事儿说出来,多少人脑瓜子一下就懵了。


要弄明白为啥风光无限的孔融会落得这个下场,先得倒回去看看他那些“小神童”出场的细枝末节。孔融从小聪明得不像话,家里有梨,他吃最小的那颗,说自己年纪最小,理该谦让。这孩子的逻辑清晰,让在座的大人都觉得细思极恐,“眼前这娃,将来得了不得!”名声像长了翅膀,传得飞快,倒不是夸张。这种出身、这种口碑,会不会给他后来的命运定下了个基调?


再提一嘴,孔融的家世也厉害。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按理家学渊源,做事该圆滑,不容易走极端。但偏偏孔融这人,性格有点笃。他十岁看到李膺是名士,自己直接去李府,和守门人说两家是“世交”,让人一边惊讶一边偷乐。李膺本就不爱见外人,但一听“世交”还是把这孩子叫进来。结果“小孔融”临场的话,硬把祖先间的交情搬出来,唬得宾主皆惊。也是,真会说。


年幼得宠名的孩子,难免被人质疑。一天,陈韪对此点评:“这娃聪明也就小时候,难保长大还这样。”孔融当场怼回去,说先生小时候肯定聪明过头,不然现在不会是这个样。诘问不留情面,气得陈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孔融少年时的锋芒,真是藏不住。


其实,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全社会疯传他让梨聪明、机灵、善辩,有点过度聚焦。孔融的成长经历是典型的“举孝廉”模式。举孝廉在东汉是选官的重要途径,不问才实,重名声。谁家孝顺、谁家清白,官府就推荐谁。孔融顺理成章入了仕途,也得益于这一套。可是,人要被圈进名声这张网,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网也会反咬他一口。


再说做官这件事吧。孔融做官初期,谨遵家训,啥事都喜欢跟别人争个理明白。他还时常拿“孔子后人”自居,骨子里那点傲劲,让同僚们忌讳。但东汉末年,天下乱得不像话。董卓进京,皇帝沦为傀儡,孔融偏偏要在朝堂上当众怼董卓。这种人是够倔的,也有种不怕死的勇气。董卓笑面藏刀,把孔融一脚踢到了北海。说实话,这更像是给他挖了个坑。


北海那块地,黄巾军乱七八糟,孔融一到,局外人都观望他能撑多久。结果人家还真扛住了。开学堂,讲道理,安抚百姓。六年下来,黄巾军都快被教化感动了,几万人脱离苦海。有人说孔融是教书先生,其实,混乱年代“文化人”能扭转大局的情况太罕见了。你信不信?反正‘三国志’、《后汉书》都有记载,不是造谣。


这里插个题外话:有些说法,认为孔融没有治政才能,北海国只不过是他侥幸活下来的地方。我倒觉得,若没点本事,他怎么让自己在那堆黄巾军中间安然无恙六年?当然,也不是全靠硬气,真要说,这种空有名声又极力持理的人,在动乱时代根本讨不到好。


这人也是矛盾。孔融既懂世故又极其倨傲,好像所有事都能一个标准评判。但“名声”和“实干”在他心里对冲着。有时他极力维持清誉,有时又孤注一掷,宁肯和权贵为敌。这种性子,在曹操当国的时候,注定走不长远。


说起孔融和曹操,那就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冲撞。孔融动不动给曹操递纸条写信,暗中讽刺曹操无礼、威胁汉皇,该说的人都说过:这种当面抨击权臣的事,不自找麻烦吗?不过,对孔融来说,名声比性命重要。他骨子里根本放不下士人的清气。


事实也说明,曹操可不是好糊弄的。他没马上对孔融动手,多少是顾忌世人的眼光。毕竟你杀了孔子的后人,等于在传统道德面前自毁人设。但局势逐渐明朗,曹操权势越来越大,手下人则帮腔。很快,给孔融安罪名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有个臣子往曹操那里报信,说孔融在北海拉帮结派,还唠叨人伦,说“父母生养之恩不如养育之恩”,音节都不带拐的,就把“不孝”大屎盆子扣了上来。


其实,那时候“孝”的糊涂标准是压垮士人的无形压力。有多少“名教”说辞,拧巴得让人透不过气。孔融只是随口说说,被剪刀手“截流”成了不孝典型。现在看,这种鸡毛蒜皮都能杀人实锤,曹操也是玩得一手漂亮的政治操控术。


结果,孔融还真就死了。本想留名青史,却死在“名声”这把双刃刀下。死于“名声”的人,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争到最后一刻。更难想的,是他家两个孩子被抓到曹操面前,没有哭闹,更没有祈求饶命,只说了一句“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冷静不合常理,常常让人怀疑,真有多少十来岁的孩子,在家破人亡时还会如此无所畏惧?


据《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史书,两个孩子说完话当场自刎。其真实细节,今天也很难求证,但是后人的记载几乎一致。曹操都感叹道:“这家子血性全是一个模子刻的!”可惜,他已经无法回头。活着的人,看到这场面,多半会有些心酸,反而不会再提什么大道理。


其实也怪,孔融被说成“不孝”,可他几十年来持家、孝母、讲义、救人,事事亲力亲为。他到底是孝,还是不孝?这个问题,本身就含糊不清。那年汉室被曹操架空,孔融依然“死谏”;但被杀的理由,竟然是“不孝”——这逻辑搁今天都觉得荒畅。


但反过来讲,硬要说孔融符合“孝”道,其实也未必。孔融在家里与兄长、母亲争着为救人担罪,有几分侠气,也有几分直。很多事他没有退让,踩着家人一起扛。有时他追求理想,连身边亲人安危都顾不上,果断到有点无情。这种举动,真能算“孝”?有时让人觉着,他在追逐某个抽象的理智,与“孝道”正好背道而驰。


把孔融的一生展开来看,他的起点、名声、家庭、事业,构成了封建士人的全部梦想。可惜乱世无常,风向一变,什么都输得干净。人们更愿意记住那个贴着“让梨”的清白孩子、敢说“孔李世交”的机智少年,却不愿承认,最后的孔融,其实只是一个被名教、权力和时代一起裹挟吞噬的失败者。


“名声”这件事,有时是护身符,有时也是致命的铁锁。哪句对,哪句错,我看都不一定。不如说,时代如何定义你,你怎么挣扎也是白搭。孔融倒下,曹操继续往上爬,就没人再追究孝不孝、忠不忠了。


说到最后,谁还记得,那一桌梨子,到底是酸是甜?

相关文章

高适的这首诗仅有4句,却能感悟人间最真挚的友谊,值得一读再读

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会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虽然人生难得知己,但我们却可以将自己的心灵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找寻知己的足迹。正所谓“...

诗词 |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求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猎猎风尘,有知己相伴,就足够抵达幸福的彼岸,因为心灵有寄、灵魂有依才是最真实的幸福。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诗词中的知己情深...

读诗词|辛弃疾最著名的20首词,让孩子领略宋词的魅力

资料转载来源于:萌智https://www.toutiao.com/a6808752332709298696/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词,梁启超评:荡气回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辛弃疾的一首经典词作《摸鱼儿》。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

辛弃疾最婉约的十首词,《青玉案·元夕》第十,第一很多人不知

大家好,我是载月诗话,文章开始前,请大家花2秒钟的时间,给作者点个关注,如果觉得作者写的尚可,也请您点个赞,分享一下文章,若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给作者提批评和建议,也欢迎留言讨论。正如王士禛在《花草蒙拾》...

每日经典诵读 | 国学小名士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