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曾提出一条击败曹操,全取关中的良策,为何没有被采纳?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秋天,曹操差点没能活着渡过黄河。
他坐在胡床上,身边是呼啸的箭雨,身后是数千追兵。
船工中箭倒下,许褚一手端起马鞍挡箭,一手撑船往前划。
而在河对岸,马超正挥刀催马,眼里满是杀意。
这不是小说情节,而是公元211年,潼关外真实发生的一幕。
那时候,曹操已经基本掌控北方,正准备西进关中。
关中一带地势险要,是天生的屏障,也是战略要地。
可就在他刚准备绕过潼关,从蒲阪渡黄河时,一支关西联军横空出世,阻住了他的去路。
这股联军不小,由马超、韩遂、侯选、程银等十几部人马组成,号称十余万。
起初他们守住了潼关,没让曹操直接进入关中。
曹操便改道,准备从黄河下游蒲阪渡河,绕个圈子进入西北。
谁也没想到,真正让曹操感到棘手的,不是这十几万兵马,而是马超一个人的一句话。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后来回忆起这场战争时,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句话,不是夸他武艺高,也不是因为他勇猛,而是因为他那没被采纳的建议——
“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意思很简单,别等他们渡河,直接在渭北(黄河西岸)布防,让曹操的军队被卡在河东。
那时候曹军粮草补给全靠河东,撑不了二十天。
听起来有道理,操作起来也不复杂。
可这条计策没被用上。
韩遂反而说了一句——“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
意思是,等他们渡河一半再打,这样更痛快。
这俩人意见不同,最终韩遂的方案被采纳。
于是,曹操顺利渡河,马超带兵追击,差点射死他,但没成功。
等曹操站稳脚跟,战争的主动权就彻底转移了。
这事儿说出来,其实挺让人唏嘘的。
马超不是没眼光,他恰恰看清了问题所在。
那时候的曹军,虽然兵强马壮,但要从蒲阪渡河并不容易。
黄河在潼关前绕了个大弯,曹操需要先从蒲阪渡到河西,再折返回去渡渭水,才能进入关中。
整个过程要两次渡黄河,一次渡渭水,地形复杂,组织难度很高。
而且,河东一地的粮草根本养不起十几万人的战争机器。
只要拖住,不用打,曹操就得退。
问题是,这支关西联军,说是十部联军,其实各打各的算盘。
马超的军纪本就不严,其他人也差不多。
比如那次追击曹操,丁雯放出牛马吸引马超部队,结果马超的兵一看牛马,马上散了队,去抢牲口了。
曹操就这么脱了身。
再比如,曹操兵分两路后,关西军竟然没能阻止他第二次渡河。
那时候,徐晃已经在黄河西岸建立了滩头阵地,曹军顺利二渡黄河,接着往南推进。
马超、韩遂等人这才反应过来,急忙调兵去渭水口阻挡,但已经晚了。
曹操用了个巧法子。
他派人架桥,又利用寒冷天气,在沙地上泼水结冰,用冰沙筑起坚垒。
等天一亮,曹军已经过了渭水,占了南岸。
从那以后,关西联军再也没有还手的机会。
他们开始被动求和,曹操当然不答应。
贾诩趁机挑拨离间,联军很快分裂,最后全线崩溃。
马超拼死一战失败,退守汉中,再无翻盘机会。
今天再看这段历史,最让人感慨的不是战争过程,而是那句没被采纳的建议。
如果马超的方案真的被采纳,哪怕只是延迟曹操渡河的时间,战局也许会拖得更久,甚至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但说到底,这不是单靠一个好点子就能改变的战局。
马超确实有眼光,也有勇气。
但联军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缺乏执行力。
那会儿,十部军阀联起手来,不是为了共同目标,而是为了各自利益。
真正打起仗来,谁也不肯拼命。
战争不是比谁说得好听。
谁能调动资源,谁能下狠手,谁就能活下来。
曹操赢了,不是因为他方案最好,而是因为他能让人听话。
他有贾诩、徐晃、朱灵这样的人,也有后勤系统、军纪制度,更重要的是,他有耐心和方法。
马超输了,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他所依赖的那一整套体系,本身就不靠谱。
从那以后,曹操顺利拿下关中,马超再也没能独立领兵。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59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山阳公载记》,收入《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