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安百姓——论语注解 第一二.九章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1)彻(2)乎?”
曰:“二(3),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4)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2)彻:当时的一种税收制度,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
(3)二:指从耕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税收。
(4)孰与:怎么会,用于反诘。
【解读】
民是国之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遇有灾荒、战争等灾难,需要采取减赋、资助、救济等方式,使社会秩序得以安定,进而使生产、人口得以快速恢复,已达到培元固本的目的。如果国君不考虑节俭公室和政府的开支,反而加重税负,只会加快人民和国家的崩溃。这也算是最基本的治国之道,历代明智的统治者也多采取这种措施。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费用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回答说:“如果百姓的富足了,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不富足,您又怎么会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