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详注直译: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上)
屈原列传(上)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国王族姓羋,后分为许多姓氏,屈、景、昭等,都是楚王同姓)。为楚怀王左徒。博闻(见识广泛)强志(记忆高强),明(明晓)于治乱(治理乱局),娴(娴熟)于辞令。入(指在内)则与王(楚怀王熊槐)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指在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楚怀王熊槐)甚任(信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识广泛,记忆高强,对治理乱局很通晓,对外交辞令很娴熟。在内与楚怀王谋划国家大事,从而发出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相同职位),争宠而心害(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制作;创制)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给),
译文:上官大夫与屈原同等官位,(他)争宠而心中妒恨屈原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法令,屈原起草还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给,
因谗(毁谤)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颁布),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同义词连用,“曰”的意思):‘非我莫(无人)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于是诽谤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颁布,屈原就自夸他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出来。’”楚怀王大怒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听力不灵敏,即听不进忠言)也,馋谄(chǎn谗媚)之蔽明(明智)也,邪曲之害公(公正)也,方正之不容(容纳)也,故忧愁幽思(深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犹如,如同,就是)离(罹,遭遇)忧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察这样昏聩,谗媚这样蒙蔽明智,奸邪这样陷害公正,方正这样不能容于世俗,所以忧愁深思而作《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夫天者,人之始(原始)也;父母者,人之本(根本)也。人穷(困)则反(返,追念)本,故劳苦倦极,未尝(未曾,没有)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忧伤,悲苦),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上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劳苦疲倦到极点,没有不呼喊上天的;病痛忧苦时,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走正道,行直路),竭忠尽智以事(辅佐)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信(诚)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也许)自怨生也。
译文:屈原行为正直,竭尽忠诚和智慧来辅佐自己的君主,馋邪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境)很困窘。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不怨愤吗?屈原之所以作《离骚》,大是从怨愤产生的。
《国风》好色(情色)而不淫(过分),《小雅》怨诽(怨恨和讽刺)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商汤)武(周武王),以刺(讽刺)世事。
译文:《国风》喜欢描写情色却不过分,《小雅》报怨讥讽时政却不乱政,至于《离骚》的内容,可以说兼有二者的特点。往上称赞帝喾,往下称道齐桓公,中间叙说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讽当代的政事。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无)不毕(全部)见(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微妙,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行文,写文章)小(指擅写微小的花草之类)而其指(旨,意义)极大,举类(举例)迩(近,浅近)而见(现)义远。
译文:阐明道德的崇高,治乱的有条理,没有不全部显现的。他文字简炼,他言辞含蓄;他志趣高洁,他行为廉正。他行文微小却意义极大,举例浅近却体现深远的道理。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指不容世俗)。自疏(疏远)濯淖(zhuónào泥潭)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兹,黑)垢(污垢),皭(jiào洁白)然泥而不滓(zǐ污黑)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他志趣高洁,所以文章称颂的事物芬芳美好。他行为清廉,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俗。自己远离于烂泥浊水之中,像新蝉从污秽中蜕壳而出,从而邀游在尘埃之外,不染得尘世的污垢,是洁白于污泥而不染的人。(由此)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平既绌(黜,贬斥),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纵,指合纵)亲,惠王患之(以之为患),乃令张仪详(佯,假装)去(离)秦,厚币(厚礼)委质(质,形体,屈膝而委体于地)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果真)能绝(绝于,绝交于)齐,秦愿献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译文:屈原已被罢官。此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当时)齐国与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把两国看成祸患,于是派张仪假装叛离秦国,以厚礼屈膝事奉楚怀王,张仪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亲善,楚国如果真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于是,便)绝(绝于)齐,使使(派使者)如(到)秦受地。张仪诈(欺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出动大批军队)伐秦。
译文:楚怀王贪心就听信了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欺诈使者说:“我与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离去,回国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秦发兵击之,大破(败)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
译文:秦国出兵反击楚军,在丹江、淅水大败楚军,杀死楚兵八万人,俘虏了楚军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
怀王乃悉(全)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秦地)。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怒楚绝齐)不救楚,楚大困(非常困窘)。
译文:楚怀王于是发动全国兵力,从而深入攻击秦国,在蓝田与秦军交战。魏国听到消息,就偷袭楚国,打到了邓城。楚军害怕了,从秦国返回。可是齐国竟然因怨恨(楚国的绝交)而不解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窘。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给)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抵挡)汉中地,臣请往如(前往到)楚。”如楚,又因(利用)厚币(厚礼)用事者(指当权的人)臣靳尚,而设诡辩(混淆是非,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文:第二年,秦国(想)把汉中地区割让给楚国来议和。楚怀王说:“我不想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才甘心。”张仪听到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就换取汉中地区,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厚礼(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从而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捏造谎言。
怀王竟(竟然)听(听信)郑袖,复(又)释去(放走)张仪。是时(此时)屈平既疏(已被疏远),不复(再)在位(指官位,职位),使于齐,顾反(顾,回。反,返),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联合)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译文:楚怀王竟然听信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了,不再担任官职,出使到齐国去了。(屈原)返回,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楚怀王很后悔,(派人)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此后,诸侯联合攻击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大将唐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