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21:送元二使安西(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唐诗赏析33: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七言绝句。诗歌通过描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后来有乐人谱曲,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诗。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这首歌曲又被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又因演奏时常通过三次反复叠唱表达深沉的离别之情,故又名为《阳关三叠》。这首诗被广为传唱,影响极大。
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雨后送别图,为送别创造一个伤感、愁郁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为下文的送别之情做铺垫。同时,“客舍” 和 “柳色” 的描写,既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点出了送别这一主题。
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用地名及典故表达离情别绪。“渭城”,地名,唐代指渭城县。唐代时,渭城与灞桥分别是长安东西的两个重要的送别地。用此地名很容易切入送别这个主题。“浥” ,湿润。“浥” 字生动地写出了细雨湿润尘土的状态,给人一种清新、柔和的感觉。这一句说的是行尘将起,用江淹典故。江淹 《别赋》中有“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句。王维 《观别者》诗中有“车从望不见,时时起行尘”之句,以及这首诗,都用“行尘”表达离别之意。“朝雨”濛濛如故友深情,却无法浇灭离别之“轻尘”,只能润湿(浥)而已,这含有欲留不成之意。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用“柳” 这一意象表离别之情。“客舍”,旅舍。旅舍周围原本就栽种着柳树,经过雨水的洗礼,柳树显得格外翠绿清。其实客舍周围并不是没有其他树,雨水也不是仅仅下湿了柳树, 而是因为 “柳” 与 “留” 谐音,有挽留、不舍之意,是古人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许多别离诗中都有这个意象,《诗经·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写征人远行,留恋不舍;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说的是送别征人,依依不舍。正因为此,南朝萧纲《折杨柳歌》中有“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之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之句,杜甫《吹笛诗》中有“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之句。凡此种种,都表达的是离情别绪。
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惜别。这两句再写频频劝酒,表依依离情。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诗人没有过多地渲染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劝酒这一细节,将深沉的惜别之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用细节表离别之情。一个 “劝” 字,表现出诗人的真诚与热情,而 “更” 字则强调了这杯酒的特殊意义,似乎包含着千言万语都融于这杯酒中。王维送别的是元二,他要出使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要西出阳关,越过沙漠,行程遥遥几千里远,遍地黄沙人烟稀少,且任期时长短不能确定,诗人不知此一离别何时再聚,诸多感受难以言表,只能借劝酒这一细节表达。
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劝酒的理由。此句承接第三句,解答了劝酒的含义。因为友人此行西出阳关后,就很难再遇到老朋友了。“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当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出了阳关,就是荒僻的异域。“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不仅点明了友人此行路途的遥远和环境的陌生,更强调了友情的珍贵,让友人意识到这一杯酒所承载的是诗人深深的牵挂和不舍,从而使惜别之情达到了顶点。
整首诗以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离别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了渭城清晨的细雨和清新的柳色,看似只是单纯的景色描写,但实际上处处蕴含着离别的愁绪;后两句抒情,通过劝酒这一动作和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话语,将惜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整首诗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情因景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和离别的惆怅。
这首诗语言简洁质朴,构思巧妙,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送别画面,并且将离别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选取了饯行宴上劝酒这一典型细节来表达离情别绪,构思十分巧妙。在即将分别的时刻,千言万语都显得多余,此时劝友人再饮一杯酒,一切的不舍、牵挂、祝福都融入其中,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尤其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本诗自诞生日起,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非常推崇这首诗。宋代诗人刘振翁在《王孟诗评》中评价此诗:“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评价此诗:“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