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0《出塞o其一》
《出塞·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出塞。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时期,赴西域边陲时所写的名作,被后人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作者: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身贫寒,快四十岁才考中进士,死于安史之乱。其作品以七绝最为擅长,被誉为“七绝圣手”。
诗词: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字面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第一句出场就是千古名句,作者从描写景物入手,勾勒出一副明月照边塞的苍凉景象。
这里注意,第一句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汉朝的雄关,因为这里用到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之前的文章中做过解释,详见: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12《忆江南·其一》
这里指的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雄关,作者暗示着,边陲的战事一直没有停歇,从秦汉时期便筑建城墙守卫胡人的侵略,一直到现在,意在突出时间的久远。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字面意思:将士们不远万里前来戍边,都没有回还。
万里:虚数,指距离很远。
第二句作者笔锋一转,从写景物转向写怨情,一个“万里”虽是虚指,但也突出了边塞和家乡的相隔辽远,而“人未还”更点出了前来戍边的将士的悲惨遭遇,这是穷苦百姓的灾难,也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感。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
字面意思: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今天还在的话。
但使:这里是只要的意思。
龙城飞将:一说指李广将军,二说指卫青将军,两位都是阻击匈奴的历史名将,所以这里更多的泛指历代抗击匈奴的名将。
第三句承接上句的悲愤,如何才能让百姓脱离战争的苦难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是起用真正有能力、有魄力的将领。
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字面意思:绝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
不教:这里是不允许的意思。胡马:匈奴的骑兵。
阴山:北方东西走向的山脉,是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最后两句,作者写得很含蓄、很巧妙,但却能让读者看出作者对古代名将的敬仰,和对当下将领的讽刺。
回看全诗,作者没有在边塞风光上留下太多笔墨,而是只选取了一个特写:“明月照边塞”,然后融情入景,通过描绘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作者对着当下朝廷的不满,和对长期驻守边陲的将士的同情,展现出作者浓厚的爱国之情。
“塞”字飞花令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鸿。
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
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男子守塞忧婆夷。吾入国中作善词。
天子金坛拜飞将,单于玉塞振佳兵。
山川关塞十年征,汗血流离赴月营。
去去山川劳日夜,遥遥关塞断烟霞。
自怜柳塞淹戎幕,银烛长啼愁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