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穿越时空的壮丽画卷。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介绍: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事贬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诗词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仍未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就绝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越过阴山。
赏析:
·1.历史背景与主题:这首诗反映了唐代频繁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2.艺术特色:
→互文手法: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突出了边疆战事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
→时空结合: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描写,既表现了边疆的辽阔又突出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
→以古讽今: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的典故,讽刺当时守边将领的无能,表达了对良将的渴望。
→3.情感表达: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的批判,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的同情。
·4.地位与影响:这首诗被明人李攀龙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