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恩师闻人梦吉葬于石柱岩洽?_宋濂闻名遐迩的意思
2018-03-28 22:03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高婷婷
临近清明,又是一年追思季。
昨日,记者偶然翻看康熙七十三年(1698年)重修的《永康县志》,发现一条颇感意外的信息:闻人梦吉先生墓(坐落于)郭公山下,义乌王袆铭(即王袆写的墓志铭——记者注)。
闻人梦吉是谁?据《宋元学案》、《明史》等古籍记载,19岁时,经人推荐,宋濂来到金华城南,拜在闻人梦吉门下,潜心研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为他本人今后走向事业巅峰打下坚实基础。
而他之所以能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说也与他年少时深受闻人梦吉指点不无关系,他“先道后文”的文学理论也与闻人梦吉所倡导的一脉相承。
闻人梦吉家在百里之外,为何会把墓安放在永康?如果墓在永康,郭公山又在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开始追根溯源……
在宗谱中发现墓志铭
魁山
闻人梦吉曾讲学的经堂
闻人梦吉(1293-1262),字应之,元代人,祖籍四川,曾祖辈始定于金华。
在浩瀚如烟的典籍中,与闻人梦吉相关的史料都是片言只语。
可喜的是,在《浙江通志》当中,记者找到了闻人梦吉的一篇小传,其中文末有“晚居永康之魁山下”一句。
魁山是永康人最熟悉不过的一座名山,因貌似我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而得名。随即,记者驱车前往魁山。
魁山下已建成一座气势恢弘的普照禅寺。在寺内,石柱镇江瑶村村民、烧饭阿姨王小燕说:“什么叫闻人梦吉?我只听说老年协会会长胡林泉说,在寺的左侧脚下一直有一个经堂,曾有老师在那里讲学。”
目前,经堂已荡然无存,那一带已建起名为“海会堂”的骨灰存放堂。
江瑶村与魁山近在咫尺,记者找到了年过八旬的胡林泉。他还是《魁山胡氏宗谱》的主编。
宗谱的所有资料都是从上海图书馆的藏本中拓印而来。
在宗谱中,记者查到了义乌王袆所写的墓志铭,内容大致如下:
在古代的金华,闻人梦吉的家族可说是一个望族。南宋时期,他的曾祖父闻人韶从四川来到金华担任县令,就一直在金华城南定居下来。
闻人梦吉的父亲闻人诜老,师从“金华四先生”之一的王鲁斋学儒学。而王鲁斋则是理学大家朱熹理学传人何基的学生。
从小,闻人梦吉就跟着父亲学习,并与父亲以师友相称,“夙夜切摩”,“闲户讨论,逾十年不出郊一日”。
成人后,闻人梦吉就在金华城南讲课,学生前后超过2000多人,在金华一带一度影响力深远。而其中就有宋濂等人。期间,闻人梦吉考中举人,先后到衢州、泉州任职。晚年,他辞官来到魁山下,与国子监助教李草阁、女婿唐以仁一起结庐讲学。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闻人梦吉死在居住的地方,享年70岁,八月初三日葬于合德乡下洄山。
闻人梦吉离世后,宋濂等学生还专门给他取了一个谥号叫“凝熙”。凝,古义稳重,庄重;熙,光也,象征明亮。可见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另外,在宗谱中,记者还找到了闻人梦吉亲手创作的文章《元宵》,文中写道他曾客居福建五年,老态龙钟,家中“无灯无烛”,生活艰苦,又提到家人折得杏花枝画烛,花香烛影,饶有生活意趣。可见其人淡泊物质。
胡林泉说,在魁山顶,当地人还专门为闻人梦吉、李草阁、唐以仁建立了三贤堂,以示纪念。
闻人梦吉原是江瑶女婿
胡林泉在翻阅宗谱
闻人梦吉为何会到魁山下结庐讲学?胡林泉翻出宗谱说,这是因为胡氏后人胡嘉祐的一个女儿嫁给闻人梦吉的缘故。这也是为什么江瑶的宗谱里留下了这么多关于闻人梦吉的宝贵记载。
而在康熙七十三年(1698年)重修的《永康县志》曾提到,“依其婿胡伯弘、唐以仁侨居魁山下。”胡伯弘也是江瑶人。
同样的,义乌王袆写的墓志铭也提到,闻人梦吉的夫人胡氏是胡嘉祐的女儿,两人没有生过儿子,只生过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唐以仁,二女儿嫁给胡伯弘。
胡林泉说,闻人梦吉晚年在泉州辞官回家后,因为在金华没有他的后人,经女婿们的建议,他就来到了江瑶安度晚年,直至终老。
闻人梦吉墓今何处
石柱镇岩冾村郭公岩
在宗谱当中,记者还看到了一篇《访闻人凝熙讳梦吉先生墓不遇有感》,不禁感慨万千:原来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来找过闻人梦吉之墓,但一直找不到。
胡林泉也说,他小时候曾在魁山上看到过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许多小字,但记不清是否是闻人梦吉的名字。上世纪70年代,因为建太平水库的原因,村民把山上的坟都迁到了别处,那块墓碑也不知所踪。20多年前,胡林泉组织村里10个人到魁山上寻找闻人梦吉的墓碑,一无所获。
查找至此,闻人梦吉的墓的地址至少有两处,一处为义乌王袆的墓志铭提到的合德乡下洄山;一处为康熙七十三年(1698年)重修的《永康县志》中提到闻人梦吉先生墓(坐落于)郭公山下。
在元时,江瑶所在地为仙游乡,而合德乡即今石柱一带。为此,记者一路查访,终于在岩洽 村找到了郭公岩。
翻阅新编《岩冾永祥陈氏宗谱》,记者在诗词作品中似乎找到了关于闻人梦吉的蛛丝马迹:
《题郭公岩》:“问道先生高隐此,烟霞想象仰真颜。”
《郭公岩怀古》:“曾见山腰穴中藏,由有古塚多传说。闻人湮祀今无奉,樵夫不知何许人。”
这两首诗均为清人所写。文中所指的隐士先生是否是闻人梦吉?“闻人湮祀今无奉”,是否意味着闻人梦吉的墓在此地无人供奉?
另外,按字面理解,下山洄是水边的一座山,或说是水流在此回旋而下的山。
记者来到郭公岩下,发现郭公山的坐落位置正与下洄山的字面意义相仿。当地村民说,古时郭公山下曾有一座水碓就是靠回旋而流的水不断推动的。但下洄山是不是郭公山,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史料可证明。
站在郭公山下,放眼望去,只见山下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坟,新的旧的,层层叠叠,一茬推倒一茬新。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不少石碑上的刻字已模糊不清,想在其中寻找闻人梦吉之墓确实是大海捞针。
然而,仔细想来,这样的结局不正暗合了闻人梦吉的心性么?曾经有官家禄米摆在闻人梦吉面前,他“辞不赴”,选择隐居山野当一个传承传统精要的教书先生,栽种桃李。
尽管培养了如宋濂这样出名的弟子,他却低调含蓄,不曾夸耀一分。到了晚年,他清贫苦乐,携家眷折花枝消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专攻儒家经学的闻人梦吉来说,祭祀之礼是再重视不过的仪式。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动向前,在闻人梦吉去世的数百年后,我们皓首穷经,访遍当地百姓,足迹踏满他曾居住过的村庄,却再找不到凝熙先生的墓,不由让人感慨:“昔栽桃李满江南,今朝孤坟何人知?”
在永康,闻人梦吉与大明王朝开国名臣之首宋濂是否有过交集,宋濂晚年所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有无闻人梦吉的影子,闻人梦吉的家族今在哪里繁衍?记者还将一路追访……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