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周敦颐_爱上古诗爱莲说周敦颐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的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赏析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体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精神。
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以及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全文的中心题意,隐喻了作者本身具有的高尚品格。
考点:莲花的象征意义
1.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
2.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
3.正直不苟:“中通外直”象征了君子正直不苟的品格。
4.豁达大度,有美好的资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及文中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等表述,象征了君子美好的品行和豁达大度的胸怀。
综上,莲花在《爱莲说》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作者对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质的追求与赞美。
作者小故事
周敦颐自幼酷爱白莲,他的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还因此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莲的独特形象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了他的心头。他为官后,公正不阿,秉公执法,清廉一生。 任职南康郡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并著有《爱莲说》以表对莲花的喜爱。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周敦颐创作《爱莲说》是在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
在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士人阶层崛起。但与此同时,官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部分官员追求名利,忽视道德操守。
因此周敦颐时任虔州(今赣州)通判,在虔州道判署内或与诗友相聚于爱莲书院(内有莲池)时,有感而发,挥笔写下这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