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个经验即“温故”顾飞宇解读《论语》35
回顾三个经验即“温故”顾飞宇解读《论语》35
——基于素质协同教育视角对孔子教育理念的解读
顾飞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这两句《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在素质协同教育的视角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仅强调了复习旧知识以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更隐含了教育者应当具备的不断反思、持续创新的能力。现代教育据此呼唤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教会学生以旧知为舟,扬帆新思,培育出兼具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未来栋梁。
普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温习过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反思,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则指导他们预习。
在素质协同教育的视角下,将预习提升为准备学习,相当于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备课即备学。备学的理念为‘温故’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促使我们不仅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探寻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积极主动地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这一过程中,学生需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旧知作为桥梁,通向新知,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备学还要回顾自己的思维经验。
三个经验,即“故”。备学使学生得以重温旧知,融合生活经验,通过反思思维历程,发掘新知,进而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种由“旧”至“新”的蜕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素质协同教育所倡导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备学中遭遇的难题,若一时难以攻克,则更显其价值,应被珍视并记录,以便带入课堂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
“君子不器”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具备某种特定用途,而应追求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才能与素养。强调了教育者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非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技能或领域的“器具”。在素质协同教育的实践中,这意味着教育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需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教育者应激励学生开阔眼界,勇于涉足未知疆域,打破常规束缚,成长为兴趣广泛且素养深厚的“君子”。
教师应鼓励学生超越单一技能,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品德高尚、知识广博、富有创新力的社会栋梁。
让我们来讲一个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故事。一次,孔子与颜回行走在乡间小道上,遇见了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夫。农夫满手泥土,衣衫褴褛,却显得精神矍铄。孔子便停下脚步,与农夫攀谈起来。在交谈中,农夫虽未受过多少教育,却对人生哲理有着独到的见解,让孔子与颜回都深感钦佩。
农夫告诉孔子,他虽然是个种田人,但从不局限于自己的田地,总是乐于学习新知识,尝试新事物。他坚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成为君子的力量,而能否将其激发,全在于我们是否敢于突破陈规,毅然踏上探索未知的征途。孔子听后,点头赞许,认为这位农夫虽身处乡野,却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君子品质,如仁义、智慧和勇敢。
颜回聆听之余,陷入沉思。他领悟到,真正的君子不会被身份、地位或环境所拘泥,而应效仿这位农夫,怀揣一颗开放好奇之心,不懈追求全面发展之道。这个故事,也成为了颜回日后求学路上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君子不器”理念,强调君子不应局限于特定的技能或身份,而应追求道德与智慧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无论是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可以像那位农夫一样,保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勇于探索未知,追求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