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初一上册《论语》十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怎么解?

今日继续读《论语》十二则。读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前我读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泛泛而读,也知道意思是:三个人同行,一定有自己的老师。看到人家好的地方就学习,看到人家不好的地方就改正。

可是,如今仔细阅读,却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是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是改正自己的行为。

首先,教参都把“三”字解为概数“多”,而不是实数。意思是,几个人同行,总有一个是自己的老师。这样解释对也不对呢?

其次,“择其善者”和“其不善者”中的“其”和“善”到底是指什么呢?

关于这句话,宋朝朱熹注说:

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而三国魏何晏注说:

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宋朝邢昺(bǐng)进一步解释何晏的注说:

此章言学无常师也。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相悬,但敌体耳,然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则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有善可从,是为师矣,故无常师也。

故此,“三人行”就真是三人行,彼我他三个人而已,而不是泛指多人。孔子讲“三人行”,这是以小喻大的一种文法。意思是,孔子说,哪怕(或即使)只是三个人同行,也是有自己的老师在其中的,何况是多人同行呢?因此,把“三人”译作“多人”,失之矣。

再看“其善者”和“其不善者”。

“其”是“其中的”,“善者”是“好人”吗?朱熹说“彼二人者,一善一恶”,而邢昺说“然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

如果按照朱邢二人的说法,似乎可以译为“(我)选择其中好的那个人取法他,选择其中不好的那个人改正他。”前半句没有问题,但后半句文义不通,“改之”译为“改正他”,明显不对啊。

没办法,只好回头仔细分析文本本身。

子曰。子,孔子;曰,说;

三人行。三,数词,可作实数“三”,亦可作概数“多人”,此处应作实数“三”;人,仍作“人”;行,走,此处译为“同行”;

必有我师焉。必,副词,一定,必定;有,有无的“有”;我,我的;师,老师;焉,介代兼词,于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动词,选择;善,好的;而,连词,表顺承,就;从,取法,学习;改,动词,改正;

问题出在“其”、“者”和“之”三个字上。

“其”字:既可译为三个人中“其中的”,也可译为除“我”之外另外两个人的“他们的”;

“者”字:既可译为三个人中“…的人”,也可译为“…的方面”;

“之”字:指代的是“善者”和“不善者”,具体指代,要看“者”字如何译。

前面说过,如果把“其”译为“其中的”,“者”译为“…人”,那么,“改”字无法译。

但如果把“其”译为“他们的”,“善者”译为“好的方面”,“不善者”译为“不好的方面”,那么,“改”字可译为“改正”。

整理如下: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补充省略:子曰:“(虽)三人行,(亦)必有我师焉。(我)择其善者而(己)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己)改之。”

直译为:孔子说:“(即使是)三个人同行,(也)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我)选择他们好的方面然后(自己)效法它们,选择他们不好的方面然后(自己)改正它们。”

孔子没有说的话是:三个人同行尚且如此,何况是很多人同行呢?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缺点我们要避免。善者可为师,不善者可为鉴也!

以上。

相关文章

辛弃疾最热血的一首词,最后6字霸气外露,冠绝古今!

在古代,会打仗的人很多,会写词的人也很多。但要说又会写词又会打仗的人,除岳飞外,那就是辛弃疾了。辛弃疾,字幼安,被称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他出生于山东,在他出生前,山东就被金人占领了。辛...

我们的节日·中秋 | 那些关于中秋的诗词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今日让我们在最美的中秋诗词里寄一份情思送一份关怀道一声祝福愿人间相聚,月圆人更圆END来源:新天水客户端...

【经典悦读】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责任编辑:罗荣滔编辑:刘璐图片来源:摄图网译文来源:古诗文网...

蒋尚文书法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晚年在夔州,写了一组诗,被后人誉为“人间绝响”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他是从四川出发准备出三峡然后北上回洛阳的,却因为时局的动荡,只能暂时羁留于此。夔州与杜甫,好像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相遇,他并不打算在此停留,当然也不...

绝句是怎么练成的?阿来继续开讲“杜甫 成都 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说不尽的唐诗,聊不完的杜甫。4月8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将迎来第十三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讲题的延展,讲座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