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采诗官,到底有多浪漫?
你有没有想过——《诗经》里那些美丽的句子,究竟是怎么被收集起来的?
前几天我读到一段文字,直接被带进了三千年前的场景里:
“京城大门开,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他背着特制的竹简,摇着木铎,朝着既定的方向,开始长途跋涉。‘采诗官又走了。’京城的人听到木铎声说。”
原来,每年早春,都有采诗官从京城出发。他们走过汉水、长江、黄河中下游,山水迢迢、经年累月,只做一件事——采集民间歌谣。
这些采诗官,大多是朝廷选派的孤寡老人。他们无牵无挂,却知书达理、经历丰富、洞悉古今、心存悲悯。是他们,把散落在山野间、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歌谣,像蜜蜂采蜜一样,一一收集起来。
这段文字出自祁智的《弦歌》,不是干巴巴的解读,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我今天就想跟你聊聊这本书,聊聊我们为什么至今还要读经典。
一、你以为诗只是诗?其实诗是历史的密码
我们平时读诗,是不是都是一首一首读、一篇一篇背?但你有没有试过把不同的诗“连起来”读?
祁智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他用“勾连”的方式读诗。
比如,你能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其实说的是同一段历史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的是安史之乱刚开始时,百姓流离失所、诗人漂泊他乡的心境。
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却是安史之乱即将结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的景象。
你看,飘零的客船变成了浩荡的商船,长江重新通航——国家正在重生。
这种读法是不是顿时让诗歌有了历史的厚度?
再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一个写于英雄末路,痛失挚爱、只剩一马;一个写于帝王出征,旧部凋零、身中毒箭。
虽然境遇不同,情感却相通——都是一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咏叹。
祁智说:“对中华历史上灿若星辰的英雄、圣贤,我们须报之以歌。”
点点成线,线线成面。诗就是史,史就是诗。
二、先民的生活智慧:苦中作乐,悲中带美
在《弦歌》的第五篇《把日子过成岁月》中,作者写他读《豳风·七月》的感受。
他说,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先民,虽然生活艰辛,却没有失去生命的优雅和精神的敏锐。
他们甚至愿意花大量文字描述蚱蜢、织娘、蟋蟀这些微小生命。
为什么?
因为再卑微的生命,也有自己的日子和活法。
昆虫生命短暂,却生机勃勃、兴趣盎然。
你看,中华民族的那种“苦中作乐”“悲中带美”的精神,原来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刻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
祁智做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他把《七月》里“颠倒”的月份按现代顺序重新排列,结果发现: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些吃苦耐劳、按时而作的先民,其实早就摆开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本生活格局。
他说:“我一次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三、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
因为文学的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文化的力量,不仅是力透纸背,而且是光照千秋。
读经典不是为了显得有文化,而是为了找到一种共鸣——那种跨越三千年的情感共鸣。
你读《诗经》,读的是先民的喜怒哀乐;
你读《史记》,读的是英雄的挣扎与选择;
你读《山海经》,读的是祖先对世界最初的想象。
这些文字,是我们和过去的纽带,是古今相通的智慧与情感。
就像祁智说的:“弦歌以和齐心,诵读以探其义。”
反复诵读,就能找到其中的真意。
最后想说:
如果你也觉得经典很难读、很遥远,不妨从《弦歌》这样的书开始。
它不是学术论文,而是一位读书人长年阅读经典后写下的心得笔记。轻松、有趣、有温度。
书中解读的经典包括《诗经》《山海经》《淮南子》《史记》《搜神记》等30篇。
它不教你如何“成功”,但它或许能教你如何“成人”。
你有没有哪一首诗、哪一句经典,曾经在某个瞬间击中过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