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与大风歌_垓下歌与大风歌对比
垓下歌与大风歌
冰 声(原创)
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的公孙尼子,著有一部音乐理论书籍
《乐记)。
《乐记》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闲。"这便是是公孙尼子提出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的观点。
音乐与人的情緒、精神关系密切,谁也不会否认。音乐与社会政治“通”不“通”呢?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汉初两位著名的政治家项羽和刘邦即兴演唱的两首歌吧!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刘邦率三十万大军,以韩信为
主将,围项羽于垓下(今属安徽)。韩信用十面埋伏之策,张良献四面楚歌之计,杀得项羽溃不成军。
楚帐中,凄风飒飒,残烛荧荧,项羽与爱姬虞氏相对而饮,慷慨作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便是《垓下歌》。
言为心声,歌如其人,透过这四句歌词,我们完全可以捕捉到项羽败亡的原因。
你看他面临绝境,还是那么骄狂,不可一世。
他不责备自己在政治、军事特别是用人方面犯下的许多重大错误,而是抱怨命运不好。死到临头,无可奈何,他既没有想到将士的生死存亡,也没有体恤百姓的流离失所,只牵挂着名马乌骓和美女虞姬,难怪众叛亲离,十余万大军作鸟兽散。只有虞姬拔剑起舞,给后人留下一出惊心动魄的大悲剧一一《霸王别姬》。
如果说《垓下歌》是失败者的啸吟。那么《大风歌》 则是胜利者的凯歌。
那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秋,刘邦亲征准南王英布,得胜后回到故乡沛县,在行宫宴请父老。
酒宴上,刘邦亲亲自击筑(古代一种击打乐器),放声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比《垓下歌》更为雄壮、深沉。短短三句话。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为什么能消灭项羽、荡平群雄、一统天下。
你看刘邦的胸襟比項羽博大得多,他由“海内”想到“故乡”,又由“故乡”想到“四方”,虽未必时时处处为苍生黎民着想,总比想爱姬名马强些;他不迷信个人的力量,知道“风”起而“云”涌,创业匪易,守业更难,故虽得天下,仍思猛士”。
后人崇仰《大风》而贬抑《垓下》,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