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烟火并存:居高声自远的蝉,和把人馋哭的知了
这是一个70后姐姐的碎碎念,喜欢读书写作,退休后闲靖少言,不慕荣利。
昨天的文章写到了蝉,今天早上下楼跑步,5公里结束后,在小区里逮到了一只知了。当时它在草丛里肚皮朝天,振翅高频鸣叫,很凄厉很无奈,可能是终期将尽吧!
我把它拾起来,现场赋诗一首,录了个小视频(附在文末)。对,就是骆宾王那首《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我说,我帮你表予心了,小家伙,你飞吧!
说完,它就飞走了,飞到梧桐树上去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是另外一首比较有名的蝉诗,是虞世南的诗作,是陈引驰教授编著的《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
蝉以清露为食,不沾泥污,这是对欲望边界的自觉坚守。正如蝉不与蝼蚁争腐土,人也可以选择不被成功学绑架,在自己认定的干净赛道上前行。
蝉的声远,从不靠秋风推送,而源于它居高的位置。这个高,不是外在的权势地位,而是内在的积淀与境界。被听见的前提,是值得被听见。
当我们像蝉一样,在自己的枝头守住本真、扎深根基,哪怕世界喧嚣,也能让自己的声音,传得清亮而长远。
陈引驰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我是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才知道《唐诗三百首》有两个版本比较有名,一个是流传最广的蘅塘退士主编的,另一个就是陈教授编著版本。
两版《唐诗三百首》如同双镜,蘅塘退士版映照出古典诗歌的启蒙之光,注重诗歌的朗朗上口与温柔敦厚,一共313首。
陈引驰版以蘅塘退士本为底本,增补 22 首经典,如《春江花月夜》《秋兴八首》等,删去 28 首文学价值较低的作品,最终收录 307 首,其选诗标准更注重文学性与学术性。
《春江花月夜》也是我背诵的第一首唐诗,被人们誉为孤篇冠全唐,初背很艰难,攻克后很爽快!直到现在,也是我最喜欢背诵的唐诗。
我经常在晚上散步的时候,背诵这首诗,特别是月圆时分,更要朗朗而诵,那种感觉很治愈,与天地同在,与圆月同存。
为什么把《蝉》放在第一首,陈引驰在增补注释中特别指出,此诗渐开唐风,将其作为首篇旨在展示唐诗风骨初振的历史起点。
我理解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站得稍微高一点,吟唱属于自己的歌。
说完蝉的阳春白雪,再说蝉的下里巴人。
前一阵子,有篇文章,提到先生粘知了,摸知了猴。先生有点略生气,觉得粘知了是下里巴人,我说,现在粘知了和摸知了猴都是技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是时尚游戏。
懂懂就提到过,他到朋友庄园玩耍,先去粘知了,就像吃饭前先打一波掼蛋一样。用那种长竿子,最上面绑个塑料小手,一粘知了就跑不了。但是这个东西要求手要稳,对距离感把握也要好,得有耐心,还要耐热。
当然,这个技术我没有发言权,大姐说,有人在树上缠上透明胶带,知了猴爬到透明胶带那儿,就滑下来了;先生给我看过一个视频,有个人没摸到知了猴,在知了皮里塞上肉,炸炸吃,特别香。
一个知了七八毛,一个知了猴一块五。
先生真喜欢吃,才用心费力去捣鼓这个。因为曾经在网上买的知了猴,个头小,感觉也不成熟。据说是养殖的,还没成熟就从地里翻出来了。
虽然我不敢吃知了猴,但是看到先生吃得津津有味,也不得不感叹一声,享受美食也得有勇气。
先生刚开始是用面筋粘知了,后来看到别人用的是绿色的粘胶,也跟着从网上买 粘知了的绿色小手掌。
他经常是下午四点后,全副武装出发,晚上再打着手电摸知了猴,我戏谑他回到了少年时。
是的,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呢,也要跟着有颗少女心,没毛病。
我要去打乒乓球了,继续上瘾中,改天也写一写。
感谢您的阅读,我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陪伴,让我们一起把余生过得很诗意。
如果您也喜欢,请点小红心推荐,让更多的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