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惹争议,有家长提议将其删除,原因在文中一人物身上
如今,家长们十分重视自己孩子手中的教材,这可是个好现象,相信在家长的努力和配合下,学生们的教材,一定会更加适合学生们。
但最近一篇课文在学生教材中的去留问题,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更是因此吵得不可开交,这是为什么?
《岳阳楼记》文学造诣高,立意深刻,一直被收入到教材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血液中,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直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其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被无数人传颂。而《岳阳楼记》也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在中学教材中站稳了脚跟。
这篇文章可谓是恢弘大气,作者既写出了岳阳楼不同天气时的不同美景,笔触细腻但不拖沓,将岳阳楼刻画得栩栩如生。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表达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更是常被考生用在作文里。
有家长因为其中出现的人物,要求下架文章,说的有理有据
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古文,有家长反应,这篇文章应该被删除。删除的原因,就在仅仅出现了一句的滕子京身上。这是为什么?
原来有家长反应,滕子京并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历史上,滕子京和范仲淹确实是好朋友。两人也曾经双双被贬,滕子京就被贬到巴陵郡当太守。
当地的百姓总是被地主“雇”走干活。干完了又不给钱。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吗,但是也无可奈何。滕子京见状,立即找到各位地主,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百姓的钱要了出来。
但是滕子京却并没有把这些钱还给百姓们。而是自己留了才来大兴土木,想要展示自己的工作风采。其中就包括了要重修岳阳楼。恰巧范仲淹路过这里,所以滕子京让其为岳阳楼写一篇文章并“嘱余作文以记之。”
有家长认为,重修岳阳楼就是在好大喜功。滕子京也算不上什么好人,这种课文还是不要学习了。
面对这一提议,网友们坐不住了,急忙发表自己看法
家长的这个提议,着实让网友们吃了一惊,没有人想到,有人能通这样的理由,让一步特别有深度的文章,从中学教材中移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说到底也是普通人,也无法保证绝对不犯错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就否定了这个人的全部,这样是片面的。
而且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描写对象是岳阳楼,中间有一些是作者内心的想法,这些都和范仲淹息息相关相关,但是这一切都和出现时间极少的滕子京无关。
更有网友直接指出,这篇文章出现在中学课本中,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明白是非对错,让然积极乐观的青少年。
而不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对世界的险恶一面,完全不了解的书呆子。按照这样的观点,恐怕我们的教材还会删掉许多文章。
《悯农》的作者李绅,在成名后的生活,可以用骄奢淫逸来形容。孔融让梨的孔融,最后也因为不孝被处死。孟母三迁,难道不是在制造焦虑,炒作学区房?这些是不是都不符合收入进教材的标准了?
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有侧重点的。在这篇文章中,老师和家长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应该是文章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也就是范仲淹表达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以及自己本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学生的精力,都到在滕子京身上。
一些家长这样的看法,未免有些太过于片面了。无论何时,无论何事,片面地看待问题都是要不得的。这种思维是狭隘的。我们要把格局打开,全面地思考问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