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绻婉丽的花间词_缱绻 释义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花间词” 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重要词派,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多写闺阁情思、男女缱绻,语言秾艳婉丽,意象细腻柔美,宛如工笔仕女图,将细腻的情愫藏在花香、月影、烛泪之间。以下精选数首极具代表性的花间词,带你感受其缱绻婉转的韵味:
一、温庭筠:“花间鼻祖” 的秾丽与含蓄
温庭筠是花间词的开创者,擅长以精巧的意象堆叠氛围,情思藏而不露,却在字里行间满溢缱绻。
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开篇以 “小山眉”“金明灭”(额间花钿的光影)勾勒女子晨起的慵懒姿态,“鬓云度香腮” 的细节,将肌肤的莹白与发丝的柔腻写得极具画面感。
- 而后 “懒起”“梳洗迟” 暗藏心绪 —— 不是无心情妆,而是无人赏妆的淡淡怅惘;结尾 “双双金鹧鸪” 以绣品上的成对鹧鸪,反衬女子的孤居,缱绻的思念藏在 “成双” 的意象里,含蓄又绵长。
2. 《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以 “玉炉香”“红蜡泪” 营造静谧又凄美的秋夜氛围,蜡泪如人泪,暗喻相思之苦;“夜长衾枕寒” 不仅是身体的冷,更是心底无人陪伴的孤寂。
- 下阕 “梧桐雨” 是古典诗词中 “离情” 的经典意象,“一叶叶,一声声” 将雨声拆解,每一声都敲在离人心上,从夜到明的雨声,恰是绵长不绝的思念,婉丽中带着细碎的痛。
二、韦庄:清丽中的深情与怅惘
韦庄的花间词比温庭筠更显清丽,常以白描手法写情,虽不似温词秾艳,却多了几分直白的缱绻,宛如江南烟雨里的浅吟。
1.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看似在赞江南的 “春水”“画船”“美人”,实则是 “以乐景衬哀情”:江南再美,终是客居之地;“未老莫还乡” 的劝诫,藏着 “还乡无人等” 的怅惘 —— 不是不想归,是归乡后再也见不到牵挂的人,这份深情在清丽的笔触里格外缱绻。
2. 《思帝乡春日游》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 这是花间词中少见的 “主动表白”,女子春日郊游见 “风流年少”,便生出 “一生休” 的决绝 —— 哪怕未来被抛弃,也不悔此刻的倾心。语言直白如话,却将少女热烈又纯粹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缱绻中带着几分憨直的可爱。
三、其他花间词人:各有风情的婉转
1.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吹皱一池春水” 是千古名句,风动水皱,恰如女子被搅动的心绪;“闲引鸳鸯”“手挼红杏” 的小动作,藏着等待的无聊与不安;结尾 “举头闻鹊喜”,从 “终日望君不至” 的失落,到闻鹊声的瞬间希冀,情绪的起伏写得细腻入微,缱绻又真实。
2. 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 不同于多数花间词的 “孤愁”,这首词写的是江南少女的游乐场景:彩舫、莲塘、鸳鸯、带花游女,画面鲜活明媚;“争窈窕”“遮晚照” 的细节,将少女的娇憨与活泼写得生动,缱绻的不是男女之情,而是青春时光里的明快与热闹,宛如一幅色彩鲜亮的江南采莲图。
3. 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这是一首离别词,开篇 “春山烟收”“残月临晓” 的清冷氛围,衬得离别更显伤感;结尾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堪称神来之笔 —— 因她穿绿罗裙,便连路边的芳草也生出怜爱,将 “思念” 从具体的人,延伸到与她相关的一切,缱绻的情意跨越了时空,温柔又绵长。
花间词的 “缱绻婉丽”,从不是直白的倾诉,而是将情思揉进 “蜡泪”“莲塘”“绿罗裙” 的意象里,藏在慵懒的梳妆、等待的鹊声、离别的残月中。读这些词,仿佛能看见古代女子的细微心绪:或为思念辗转难眠,或为离别红了眼眶,或为一眼心动生出一生的勇气 —— 这份细腻与柔软,正是花间词穿越千年仍动人的原因。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韦庄《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 ——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皇甫松《摘得新》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