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珠江夜眺》格律问题与大漠胡杨等诸诗友商榷
老夫一首七律《珠江夜眺》的格律问题,引起诸诗友讨论,有说出律,有说合律,意见相左,各持己见。这说明诗友们看作者的诗还是很认真的。百家争鸣本身就是件好事。我对评论区诗友提出的负面批评意见,(除恶意污言骂人者),通常对善意的批评意见,不管说的对与不对,一般都非常尊重,友善回复,虚心接受并认真反省自身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今天只所以写这篇文章,并非反驳,旨在普及宣传古典律诗的基本知识,以正视听,以便发扬光大。先看原作:
七律《珠江夜眺》
珠江浩渺水流东,雪浪千堆起半空。
两岸琼楼入云里,一钩明月挂天中。
风吹阡陌禾苗绿,雨过鹅潭荔子红。
欲觅羊城真美景,二沙岛上看穷通。
这首诗的正格格律为:
平起首句入韵式,押平水韵一东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友提出有多处不合律者,我猜大约有这么几个字。“过、觅、看、入”,容易产生分歧。
多音字辨析:
过 个韻,去声 (guō,guò):《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
看,(在平水韵里可平可仄)拼音:kàn 韵部:寒、翰。看,睎也。(睎,望也。)——《说文》
入声字辨析:
觅,十二锡入声 壁 寂 笛 敌 滴 历 觅)(古仄声,今平声)
入,十四缉入声 急 立 入(古仄声,今平声)
争议最大的可能是入声字。我已多年习惯用平水韵写诗,但是,古入声字(古仄声)如今被中华诗词协会的专家编入《中华通韵》里划入平声字。故产生误解。这说明持“出律论”者对古声韵流变了解不多,习惯用《中华通韵》写作,至于作者习惯用“平水韵”还是用“中华通韵”写作,完全是作者的自由,都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拿着中华通韵的标准去衡量用平水韵写的诗或者反之。都会产生意见分歧。而且意见完全相反。问题就出在新旧两套韵书的标准不一样。包括韵部和声韵。一般有阅历有经验的读者,看一眼便知道作者用的是平水韵还是新韵。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评论者的文化素养水平。结论:如果按“平水韵”标准衡量,这首《珠江夜眺》正如儒林外客和大雅清风诗友所言“完全合律”。如果按“中华通韵”衡量,便如大漠胡杨诗友所言“多处出律”。顺便透露一个秘密,我写的每一首诗都是在“搜韵”的律诗检测界面里现写的,写完便检索平仄声律,完全合格且自己满意了才拿出来发布。有时还拿去诗词吾爱再二次检测一遍。所以,懂行的方家一看便知是否合律,无须多言。
另外,说说本诗的颌联“两岸琼楼入云里,一钩明月挂天中。”,本联的正格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日月永衡诗友提出异议,第三句第六字“云”处应用仄声。是的,按正格应该用仄声字,但是唐人发明了一种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还美其名曰“鲤鱼翻波”式。且为盛唐一下历代诗人所接受并普遍使用。现仅举几个例子: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本联上句仄仄平平仄平仄”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七律的变格句式有多种,常见的如“锦鲤翻波”式以及拗体句式等。以下是一些包含变格句式的七律例句:“锦鲤翻波”式:“仄仄平平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被称为“锦鲤翻波”。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中的“休问梁园旧宾客”,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中的“惟有相思似春色”,白居易《悲歌》中的“耳里频闻故人死”。 杜甫《咏怀古迹o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等等。不胜枚举,
以上举例说明“鲤鱼翻波”变体句式已经为唐人及历代诗人所接受。是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律格。至于你不知道,说明你读书少,阅历有限,还是要好好读书。免得贻笑大方。
最后,温馨提示,评论我的诗词的最好角度是格局大小、意境深浅、语音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找出若干毛病,唯独韵律方面因为我自认为做足了功课,所以,留给批评者的空间不多,机会较少。因为,这是律诗入门的基本功夫。日月永衡诗友指出的问题,只说对了一半。他说“第四句与现实不符,一勾明月挂天中,“明月”应是圆的,而不是勾,应用一轮明月。勾月是新月,是挂在天边的,不是天中。如:一勾新月挂天边。”,这个意见是对的,谢谢诸位诗友抬爱指瑕。匆匆草就,难免谬误,欢迎各位诗友和方家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