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无衣_诗经秦风.无 衣诗原文
【题解】这是秦国军中战歌。
1- 首章。言同袍同仇。朱熹曰: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
qǐ yuē wú yī
岂曰无衣, 难道说没有衣,
yǔ zǐ tóng páo
与子同袍。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抖擞精神、意气风发。
wáng yú xìng shī
王于兴师, 君王要兴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xiū wǒ gē máo
修我戈矛, 检查武器,修理戈和矛,
yǔ zǐ tóng chóu
与子同仇。 与你同仇敌忾。
2- 二章。言同泽偕作
qǐ yuē wú yī
岂曰无衣, 难道说没有衣,
yǔ zǐ tóng zé
与子同泽。 和你穿着同样的内衣。
wáng yú xìng shī
王于兴师, 君王要兴兵,
xiū wǒ máo jǐ
修我矛戟, 修理我的矛和戟,
yǔ zǐ xié zuò
与子偕作。 与你并肩作战。
3- 三章。言同裳偕行。
qǐ yuē wú yī
岂曰无衣, 难道说没有衣,
yǔ zǐ tóng cháng 。
与子同裳。 与你穿着同样的下裳。
wáng yú xìng shī
王于兴师, 王要兴兵,
xiū wǒ jiǎ bīng
修我甲兵, 修理我的盔甲和兵刃,
yǔ zǐ xié háng
与子偕行。 共同上战场。
【注释】
岂曰:难道,谁说
袍:长衣。形状像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穿,夜里当被盖。同袍,表示友爱互助的意思。
王:秦国人称秦君为王。
于:语助词,其作用和曰、聿同。
兴师:起兵。
修:修理,整治。
戈、矛:都是古代长柄的武器。戈:平头横刃;矛:尖头侧刃。
同仇:共同对付敌人。成语“同仇敌忾”典故出处。
泽:通“襗”(zé),贴身内衣。(朱熹: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
戟(jǐ):古兵器名,亦为长柄,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偕作:共同干。
裳:下衣,战裙。
甲:铠甲。
兵:兵器的总名。
【赏析】
《无衣》是秦军的战歌。《毛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诗歌洋溢亢奋激情,唯有赞美,看不出具有讽刺意味。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有人根据《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P1352)记载,吴国军队攻陷楚国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乞秦救援,他“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认为此诗乃秦哀公所作。殊不知,古人作诗、诵诗皆叫“赋”,高亨先生认为这是参加兵役的劳动人民所歌的军歌;并非秦哀公所作。秦哀公“赋《无衣》”当是诵此诗而非作此诗。
总的来说,《无衣》典型地呈现了秦地诗歌的特色。
【名家导读】
① 诗人以豪爽的口吻,表示出一切困难都可克服的乐观精神和彼此互助的热情,接着又道出了慷慨从军、共同御侮的决心。对敌人的仇恨,对战友的热爱,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歌唱。——程俊英
② 这诗是兵士相语的口吻,当是军中的歌谣。史书说秦俗尚武,这诗反映出战士友爱和慷慨从军的精神。——余冠英
③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槩,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至于如此。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朱熹
④ 小序谓“刺用兵”,无刺意。集传仿之,谓“秦俗强悍,乐于战斗”。诗明有“王于兴师”之语,岂可徒责之秦俗哉!观其诗词,谓秦俗强悍,乐于用命,则可矣。伪传、说谓“秦襄公以王命征戎,周人赴之,赋此”,近是;然不必云周人也。犬戎杀幽王,乃周人之仇;秦人言之,故曰“同仇”。——姚际恒
⑤ 这是秦国劳动人民的参军歌。——高亨
⑥ 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陈继揆
⑦ 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清·吴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