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春华秋实、秋高气爽……这些秋天的成语都来自哪...

booxun3周前 (08-27)知识百科2

来源:国学魅力

【暗送秋波】

来源:

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解释: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秋高气爽】

来源:

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解释: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陈超 摄

【春花秋月】

来源:

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解释: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华秋实】

来源:

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解释: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望穿秋水】

来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昏卸得残壮罢;窗外西风冷透纱。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嗑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

解释:

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的程度。秋水:比喻人的眼睛像秋水一样晶莹。

山里人 摄

【万载千秋】来源:

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当今圣主存仁孝,万载千秋亨太平。”

解释:

指经历年代极久远。同“万代千秋”。

【一叶知秋】来源: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盈盈秋水】

来源: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解释:

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一日三秋】

来源:

《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解释: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窦苗苗 摄

【各有千秋】来源:

汉·李陵《与苏武三首》:“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解释:

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多事之秋】

来源: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解释: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相关文章

四十首《十六字令》词作,值得品读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花娇女”。此调只见两体,均为单调四句十六字,属于最短的词。正体三平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变体两平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些借重阳节写情的优秀诗词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节日素有登高祭祖、赏菊、插茱萸的习俗,人们借此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以重阳节为题材创作...

书法图集欣赏:杜甫《绝句》三首

楷书:杜甫《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行书:杜甫《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楷书:杜甫《绝句》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

绝句是怎么练成的?阿来继续开讲“杜甫 成都 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说不尽的唐诗,聊不完的杜甫。4月8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将迎来第十三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讲题的延展,讲座的话题...

纳兰寒柳词: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丨周末读诗

春天的柳树,似乎才是柳树。杨柳依依,忽见陌头杨柳色,郁郁园中柳,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天的诗里,处处有柳树,有柳树的地方,就有春光旖旎。《说文》释柳为小杨,即杨之细茎小叶者,以故世称“杨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