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押韵 平仄 对仗 修辞,三分钟看完作出好七绝
《七绝》的格律要求:诗韵、押韵、平仄、拗救、对仗等。
唐代以后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七绝是半首律诗,也称律绝。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一、上篇文章讲了押韵的6个小问题:
①韵和韵脚:因为押韵是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所以韵也称韵脚。
②一韵到底:
在一首诗,押韵要一韵到底,中途不换韵。
③切忌重韵:
一首诗的韵脚,有同一个字重复出现,是不允许的。
④韵书:
元、宋有《平水韵》,现在有《中华新韵》。上网下载,很方便的。
⑤怎样押韵?
绝句要求第二、四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七绝有平起、平起入韵、仄起、仄起入韵4种押韵方式。
⑥平起、仄起?
平起就是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诗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那么这首诗就是仄起。
二、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基本术语。想搞清楚什么是平仄,就要知道古汉语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拼音中的4声。
①古汉语的4声:
诗人们把古汉语中的声调分成4种,也就是四声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声调,仄就是上(升调)去(降调)入(短促)三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②现代汉语拼音4声:
汉语拼音的4声调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和阳平为平,上声和去声为仄。
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只是粗略的分一下,因为汉语有很多字是一字多义、多音,表达的词性不同,声调就会有变化,平声转变为仄声。例如“过”字,用作动词“过来过去”时,有平、去两种读音,用作名词“过失过错”时,只有去声的读音。如果要细分,哎呀呀,几百个字也未必能说得清。
平仄的区分的要诀就是:非平即仄。
平仄分类的依据是;没有升降、短促声调的是平声,其他有升有降有短声调的就是仄声。
诗词格律中为什么要讲究平仄?
在诗词中,平仄声调有规则的交错着使用,就很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显得单调,朗读、咏唱时显得抑扬顿挫、声调铿锵,平仄和谐在诗词中扮演了一个无法替代的重要因素。
试想一下,在锣鼓的演奏中,“咚锵、咚锵、咚咚锵。”肯定是好听的,如果是“咚、呛呛呛呛呛呛呛,或者呛、咚咚咚咚咚咚咚”,这个不说,大家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七绝的格律平仄分为平起、仄起两种。
七绝(平起) 七绝(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平)。
七绝(仄起)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韵(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韵(平)。
平起和仄起是诗第一句不入韵。如果平起入韵,那就把第一句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余下的三句平仄不变。如果是仄起入韵,那就把仄起的第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仄平,余下的三句平仄不变。
七绝的平仄的关系,古人有一个总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七绝(仄起)的中字表示诗中的字,可以用平声字,也可以用仄声字。这也是表示诗中的平或仄,可以在第1、3、5的地方可平可仄,而在第2、4、6的地方,就不要乱动平仄了。
“一三五不论,”有时还是要论一论的。比如七绝平起的第二句,你如果把第三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字,那这一句中就剩下第4的一个平声字了,末尾的那个平声字韵脚,不能算这句里头的平声,那就是犯了孤平,这也是不允许的。
犯了孤平咋办呢?不要凉拌,就中间拗救吧。如果第三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那就隔一个字把第5个字仄声改成平声,这样就拗救了,也不犯孤平了。如果反过来是仄改平,那就隔一个字把平声字改仄声字。
三、对仗:
七绝一般是不用联句、对仗的,因为第一句如果入韵,那和第二句末字都是平声字,就无法进行对仗了,而三四句要表达的内容太多,顾不上对仗联句了。
但是诗中如果有对仗、联句,那无疑会给诗添加更多的光彩。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诗圣更绝的是,一首七绝四句诗,前两句是一副好对联,最后两句更是一副再好不过的好对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绝,仅有28个字的短小诗体。开启程度之深,涉及题材之广,却有着多方面的图景描绘,通过山水田园、边塞咏史、怀古思乡、闺怨离别等等,有言微意远,蕴涵婉转,含蓄兼胜、情韵悠扬之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