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诗小记:054首|王维《桃源行》(桃源王维的桃源行朗读版)
本文古诗内容属于公共文化遗产,注释解析由笔者综合《唐诗三百首注疏》(章燮注)、《唐诗鉴赏辞典》等权威资料原创整理,引用典故均已标注出处。文中插图源自公共文化领域/CC0协议历史艺术作品,系为学术传播目的使用。
【随记】
依序漫录《唐诗三百首》,以键代笔,缀文诗间,文心依旧,与君共品千年诗韵。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画家,世称“诗佛”。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清新淡远,兼具禅意。晚年隐居辋川,开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代表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注释】
1. 桃源行:乐府诗题,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王维以诗重构桃源故事。
2. 逐水:顺溪而行。
3. 古津:古渡口。
4. 隈隩(wēi yù):山水曲折处。
5. 攒云树:树木高耸入云。
6. 物外:世外。
7. 房栊:窗户。
8. 灵境:仙境,指桃源。
9.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水涨溢。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七年(719),王维十九岁,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青年王维借桃源理想,表达对乱世避居、和谐田园的向往,反映盛唐文人隐逸思想。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赏析】
艺术特色:
诗画交融:以“渔舟逐水”“千家散花竹”等画面构建桃源胜景,体现“诗中有画”。
韵律转换: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节奏如行云流水。
主题思想:
通过桃源“灵境”与渔人“尘心”的对比,探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名家点评】
王士禛:“唐宋《桃源行》以王维为最,自在从容,盛唐之高妙处。”
翁方纲:“古今咏桃源,至王右丞而造极。”
互动话题:
1. 王维将陶渊明的散文改为乐府诗,如何通过意象重组实现“诗的再创造”?
2. “春来遍是桃花水”的“水”象征什么?与《桃花源记》的“落英缤纷”有何异同?
3. 诗中“仙源”与“尘心”的对立,反映王维怎样的宗教哲学观?
4. 王维的生态描写(如“扫花开”)对现代田园文旅的启示?
5. 职场人读“尘心未尽思乡县”,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
#唐诗三百首 #手写漫行 #诗间拾遗
待续诗抄:055首|王维《洛阳女儿行》
6月12日于东莞东城
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