隹:读住吗?(羙读是什么意思)
“隹”有三个读音,但最核心的是 (zhuī)(职追切)。还有两个古音:cuī(遵绥切)和 wéi(朱惟切)。
本义:
《说文解字》说得很明白:“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它是个象形字,画的是一只鸟的样子。关键点在于,它专指“短尾巴的鸟”,和指“长尾巴鸟”的“鸟”字互补,共同构成了汉字里禽鸟类字的体系。甲骨文里的“隹”,昂着头、钩子般的尖嘴活灵活现,可见古人观察短尾鸟有多仔细。
组词:
“隹”是个极其重要的汉字部件(部首),用它构成的字超过一百个:
单独用或组古词:比如“斑隹”(羽毛杂色的鸟);“畏隹”形容山势高峻,这词儿挺妙,大概是借鸟儿栖于险峰的样子来比喻高山。
当部首造新字:像“雀”(小鸟)、“雉”(用箭射的鸟,即野鸡)、“雁”(迁徙的鸟群),都是以“隹”为根基造出来的。
“隹”字的笔画为八笔: ノ丨丶一一一丨一(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起源与演变:
商周起源:殷墟甲骨文中,“隹”出现频率很高。卜辞记载“获隹五十只”,这里的“隹”就是被捕获的鸟。
铭文借用:西周《大盂鼎》铭文用“隹”代替发语词“唯”,可见其含义已有延伸。
战国后“鸟”部兴起,“隹”逐渐转为造字部件。但《说文解字》仍专设“隹部”,收录40余字。
如今“隹”极少单独使用,但作为部首依然活跃,《新华字典》保留“隹部”,统领“雒”“雠”等字。
“隹”始终是鸟禽类字的核心,像“鹤”“鹳”等字都承袭了它的形体结构。
注:(本文依据《说文解字》、甲骨文金文研究及《康熙字典》释义,未涉及网络用语或衍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