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快评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而非“斯人”,群体记忆为何出现偏差

booxun1个月前 (08-10)知识百科8

公众在参与此类事件的讨论时,也不妨更审慎一点,多从原典寻找证据,避免出现“曼德拉效应”。

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不少网友坚信他们从小学的是“斯人”,但媒体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真相水落石出了,那为什么众多网友还言之凿凿地认定他们学的是“斯人”,乃至认为“记忆被更改了”?为什么群体记忆会出现这样的偏差?

很大原因可能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孟子的这句话被引用的频率并不低,但很多引用者用的都是“斯人”。笔者也依稀记得,小学时最初接触孟子,课外读物用的是“斯人”。而大多数人接触孟子,很多也未必只来源于语文教材,而是其他书籍或影视剧。此外,“斯人”指代“这个人”的用法也比较常见,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于是,在接触的固有印象和记忆的便捷性上,很多人就在潜移默化中把“斯人”当成了“经典”。

心理学上有一种“曼德拉效应”,用来描述人们的记忆与实际的记录不一致的现象。从传播角度看,个体的错误在传播中互相影响,最终便集合成了大众的谬误。此外,还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此前《爱我中华》的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但很多人却认为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再如《三国演义》中杨修的原话“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但很多人却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见,类似规模性的群体记忆偏差的例子并不少见。

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争议屡上热搜,甚至让一些原本认为“是人”的用户也倾向于“斯人”,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放大了这种“曼德拉效应”。如果秉持某种记忆的人数足够多,也会造成一种集体上的相互影响和从众效应。

不可否认,社会文化、文艺作品对群体记忆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作为一种励志名言,时常出现于演讲、书籍和影视剧中,但这些场合使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在表意相同的前提下,公众的印象就很可能出现某种“错乱”。另一个鲜活的例子,是《神雕侠侣》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几乎人人皆知,但实际原句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原词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并没有“人”字,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原词。

这也提醒我们,在公共传播和大众文艺作品中,应尽量使用贴合原句、尊重原文的版本。否则,很可能导致以讹传讹,造成群体记忆偏差。公众在参与此类事件的讨论时,也不妨更审慎一点,多从原典寻找证据,避免出现“曼德拉效应”。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郁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相关文章

史上最精彩的6首《浪淘沙》词,辛弃疾佳作第三,前两名水平更高

《浪淘沙》这个词牌比较常见,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精品词作,那最经典的6首《浪淘沙》都是哪些?如何排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精彩好词。第6名 北宋晏几道的《浪淘沙 小绿间长红》小绿间长红,露蕊...

把酒话桑麻——古诗词抄写打卡第11天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田家邀》柴门里,黄米饭的香气推开篱笆,树影叠成环,把村庄轻轻合上。山脊线,在瓦檐外越...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歌中颜色用法有哪些?

诗歌的内容,简直可以无所不包。诗言志——只要作者想表达,就可以表达任何内容。但诗歌讲究技巧和艺术,而且正是其技巧特色和艺术特点将它和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修辞在诗歌中,几乎是必备的技巧。即便是所谓的平...

中秋节这样发惊艳朋友圈

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一起感受传统节日习俗,共度团圆时刻。关于中秋的诗词,你知道哪些?来源: 共青团中央...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些借重阳节写情的优秀诗词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节日素有登高祭祖、赏菊、插茱萸的习俗,人们借此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以重阳节为题材创作...

书法图集欣赏:杜甫《绝句》三首

楷书:杜甫《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行书:杜甫《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楷书:杜甫《绝句》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