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杜牧的古诗《清明》感知当时落魄断魂,以酒浇愁的心情!
qīng míng (táng )dù mù
清 明 (唐)杜 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部分字词的解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纷纷”:形容多。
“路上行人”: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欲断魂”:形容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酒家”:卖酒的店铺。
“牧童”:放牛娃。
“遥指”:远远地指着。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这首诗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常被认为颇具妙处。
这一句通过“借问”这一动作,展现出诗人急于寻找酒家以解愁绪的心情。而牧童“遥指”的动作,画面感十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仿佛能看到在烟雨迷蒙中,远处那若隐若现的杏花村,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它在整首诗的结尾处,给人留下了余韵悠长的感受,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写作背景:
是在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在清明时节出游,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清明本是祭祖扫墓、追思先人的节日,然而路上行人纷纷,细雨纷纷,诗人孤身在外,心境难免惆怅孤寂。通过描绘春雨中的景象和行人的神态,抒发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通俗,意境优美,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独特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简介:
杜牧(803 年-约 852 年),是晚唐人。
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经历了唐王朝的诸多变迁,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活了不到50岁,按现在来说太年轻了!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在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他的代表作众多,除了《清明》,还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等。
杜牧一生留下的诗篇约 500 首。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也有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