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他的《长相思》(李白和他的《长相思》的故事)
《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太白全集》里共收录了两首李白的《长相思》。
长相思(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但是从网上查找显示李白共有三首长相思,另一首是:
长相思(三)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有说此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在《全唐诗》中将其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长相思是乐府旧题,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列入《杂曲歌辞》。南朝至唐代诗人多用此题写男女或朋友久别相思之情,通常以“长相思”开头,通篇句式长短不一。
一般认为李白这三首《长相思》的创作时间是在他被“赐金还山”之后,是他被排挤离开长安后沉思回忆过往之作,但也有人认为前两首应该写于他的青年时期。
李白生于701年,742年玄宗召见,744年被“赐金还山”。
欧丽娟《唐诗选注》有选入李白两首长相思,其注释依《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本文中的第一首写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时年29岁左右;第二首写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李白时年28岁上下。
李白曾经两次到长安,第一次大约在730年至733年之间,这此入长安李白无果而返;第二次是受玄宗召见,742年至744年再入长安,李白先是待诏翰林,后被“赐金还山”。
如果以上的时间关系成立,那么李白前两首所思念的人就应该是他的老婆许夫人。
李白26岁的时候经孟少府等人牵线,在湖北安陆与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亲。二人志趣相投,一起读书谈诗,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730年,在许夫人的帮助下,李白得到邀请前往长安,之后在外闯荡十多年,游山玩水、豪情交友、饮酒作诗,都离不开许夫人在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李白在外虽然纵酒放歌好不快活,但他与许夫人是恩爱夫妻,异乡思妻也是常情。
李白在长安的政治生涯失败回乡以酒浇愁,甚至拿许夫人出气,许夫人都会安抚慰藉。李白曾因心生愧疚写了《赠内》一诗。诗曰: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当然,如果说李白的三首《长相思》创作时间是在他43岁之后,思念的对象君王,李白是通过诗歌寄托他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原因是古人常用“美人”意喻君王,屈原诗歌里的美人就指的是楚怀王),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无论哪种说法,李白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让大唐的天空更加璀璨;他的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唐诗的画卷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一笔。
本文原创,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