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写诗无数,但这几首,千年后仍让人泪落如雨
林语堂说: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读懂他,才明白人生就算一无所有,也能活得热气腾腾。
我们总说苏轼,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他比谁都近,近到像是住在隔壁的一个老朋友,他把一生的颠沛流离、悲欢离合,都写进了诗里,那些句子,隔着一千年,砸过来,还是能让人心里一酸。
他的诗写了太多,豪放的、婉约的、田园的,什么都有,但真正能穿透岁月,让人忍不住掉眼泪的,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首,因为那里面藏着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最普通又最深刻的情感。
一、有一种思念,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人这辈子,最怕的就是阴阳相隔,那种思念,是刻在骨子里的,没办法说,也没办法忘。
苏轼十九岁娶了王弗,两个人恩爱有加,可惜妻子二十七岁就走了,十年后,苏轼到了密州,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了那个他思念了无数个日夜的人。
醒来之后,他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十个字,没有一个哭字,但每一个字都在流泪,那种巨大的悲伤,根本不需要渲染,就扑面而来,他梦见妻子坐在老家的小窗边,梳着妆,看着他,两个人对望着,却说不出话,只有眼泪一行一行地流。
最痛的不是声嘶力竭,而是这种无言的哽咽,他把一个中年男人对亡妻最深沉的爱,写绝了,这份思念,是时间的刀也刻不掉的痕迹,每次读,都好像能看到那个在夜里惊醒,默默流泪的大文豪,他不是什么神仙,他只是一个弄丢了爱人的普通丈夫。
二、有一种牵挂,是但愿人长久
如果说,对妻子的爱是生死相隔的痛,那对弟弟苏辙的爱,就是天各一方的牵挂。
苏轼这辈子,跟弟弟聚少离多,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写信,互相思念,有一年中秋,他喝多了,对着天上的月亮,满心满眼都是远方的弟弟。
于是就有了那首我们从小就会背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不是在抱怨,他是在劝自己,也是在劝弟弟,更是劝我们所有人,人生就是这样,有相聚就有分离,月亮也有圆有缺,这是自古以来就没法改变的规律,看懂了,心里就舒坦了。
这份牵挂,没有变成愁绪,反而化成了一种特别豁达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就算隔着千里远,但能看着同一个月亮,不也挺好的吗,这份牵挂,是成年人最体面的温柔,是把所有的担心和不舍,都变成了一句最美好的祝愿。
三、有一种释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活着,谁还没点风风雨雨。
苏轼的人生,那不是风雨,简直是狂风暴雨,被贬到黄州,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没钱没权,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
有一次出去玩,半路上就下起了大雨,朋友们都急着找地方躲雨,狼狈不堪,只有他,拄着个竹杖,穿着草鞋,在雨里慢慢走。
然后,他写下了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别去管那风雨穿过树林的声音了,不如一边走一边唱唱歌,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已经不是乐观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强大,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了什么,而是接纳了所有,好的坏的,都接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风雨过去,回头再看刚才走过的路,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份释然,是真正从苦难里开出的花,它告诉我们,能困住你的,从来不是外面的风雨,而是你心里的阴晴,读懂了这句,人生的坎,好像也没那么难跨了。
苏轼的诗,就是这样,他从来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他只是把自己的日子,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
你看,思念一个人,可以这么痛,牵挂一个人,可以这么暖,面对困境,可以这么坦然。
千年之后,我们依然为他的诗流泪,不是因为他文采多好,而是因为在他的句子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一生。